发布时间:2024-09-19
提到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多数人首先想到的便是千古名相诸葛亮。
刘备以仁德名满天下,三顾茅庐才得以请出诸葛亮这等不世之才,也正因诸葛亮的辅佐,刘备才能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中脱颖而出,成为三国鼎立之一的蜀汉的帝王。
即便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为了回报刘备的知遇与厚爱,仍尽心竭力辅佐刘备之子刘禅,尽管刘禅才学不显且畏缩懦弱,但诸葛亮从未辜负刘备的期望。
为了更好地发展蜀汉,早日实现复兴汉室的愿望,诸葛亮在北伐的同时,也不断培养后备人才,如马岱、王平、姜维等人,其中姜维更是被称为是诸葛亮的亲传弟子。
但遗憾的是,诸葛亮去世后,姜维未能取得诸葛亮那样卓越的成绩,多次被魏国军队击溃。
这究竟是因为什么呢?难道仅仅是因为姜维才学不如诸葛亮吗?其实原因有二,让我们逐一分析。
诸葛亮的亲传弟子
建兴六年,诸葛亮曾致信蒋琬赞扬姜维:“姜伯约忠于时事,思虑精密,其才远超永南、季常等人,是凉州一等上士。”他还说:“先需训练中虎步兵五六千人。
姜伯约敏于军事,既有胆识,又深谙兵法。
此人心怀汉室,才兼人杰,教其兵法,当遣其觐见主上。”
信中提到的姜伯约正是姜维,在信中,诸葛亮对姜维称赞不已,甚至认为他比马良等人更具军事天赋,并且与诸葛亮、刘备复兴汉室的愿望不谋而合,是蜀汉急需的人才。
而彼时,姜维离开诸葛亮身边还不到一年。
姜维原本是魏国人,其父姜冏曾任天水郡功曹,出身于凉州大族——天水姜氏。
姜冏死于平定羌胡的战事中,朝廷为了安抚任命姜维为中郎,继承其父职镇守天水郡。
诸葛亮北伐祁山时,天水太守马遵为了自保,将姜维等人抛弃在天水郡,自己逃往上邽,姜维等人无奈只能投降。
此后,诸葛亮便发现了姜维这位才华出众的年轻人。
诸葛亮对姜维的教导可谓倾囊相授,诸葛亮在世时,姜维也未辜负其重托,后来还被任命为征西将军,逐渐能独当一面。
然而诸葛亮去世后,姜维作为其亲传弟子,尽管得到了朝廷的重视,并多次北伐,但姜维的军队后期屡次显现颓势,虽有胜有负,但明眼人看得出来,蜀汉已定,北伐终无力回天。
为什么诸葛亮称赞的姜维却如此不堪一击呢?这要从蜀汉的内部与外部原因分析。
愈加强大的魏国
三国初期,三方势力的争斗可谓势均力敌,但到了后期势力稳定下来,魏国的优势便逐渐显现。
其中最为关键的便是领土问题。
说是三分天下,事实上魏国一国就占据了三分之二的领土。
而且魏国主要占据北方区域,即关陇之地,那里地势平坦,人口众多,耕种条件优越,相比于身处蜀地的蜀汉和江南的吴国,魏国在基本国力上明显占优。
相应的,魏国的人才也比蜀汉和吴国更多。
诸葛亮在世时,魏国拥有司马懿、张郃、曹真等大将。
到姜维执掌北伐时,魏国又出现了钟会、邓艾等才俊,多次阻碍姜维的北伐,甚至姜维最终的败北也因邓艾一次完美的偷袭。
此外,魏国的强盛使得魏军的军心更加团结奋进,而多次北伐无功而返的蜀汉军队,其内部对北伐甚至产生了怨气。
在这样的军心涣散下,纵使姜维再有军事才华也难以实现诸葛亮遗愿,更何况是光复汉室。
混乱的蜀汉内廷
除魏国强盛这一外部因素外,还有一个内部原因,即蜀汉后期内廷的争权夺利。
诸葛亮去世后,作为其亲传弟子的姜维并未立刻得到支持,反受蒋琬和费祎的牵制,每次姜维出兵时,费祎居然只给他1万军队,这种情况直到蒋琬和费祎去世后才得以缓解。
可是姜维没有想到,准备大展宏图时,却碰到了新的阻碍——后主的不信任与宦官黄皓的加害。
诸葛亮是刘备选定的托孤大臣,也是蜀汉的开国功臣。
所以在他在世时,虽然朝中有许多声音反对诸葛亮的北伐并害怕他会谋朝篡位,但因为有刘备遗诏在,诸多异见难以成势。
然开国功臣相继去世后,后主刘禅昏庸,宦官黄皓用甜言蜜语哄骗刘禅,致使像姜维这样的能臣失去了信任,姜维的北伐自然阻力重重。
军心涣散,加上内廷的多方牵制,姜维屡遭败绩也就不足为奇。
虽然姜维后期未能取得如师父般的辉煌战绩,但不可否认,他确是一位文武兼备的良将。
后来姜维被俘,后主刘禅投降,姜维竟然还想着联合魏国钟会复兴汉室,可见当初诸葛亮对他的评价确实非常精准,极具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