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把脉的思辨程序,教你如何切脉诊病!

发布时间:2024-09-16

基于学生们对于中医切脉的兴趣与困惑,今天我重新发布自己在《中医四诊要略》中撰写的关于切脉的内容,期望对热爱中医的同学及爱好者有所帮助。

在明确脉位后,探查脉象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技术性极强的工作。

大家都明白,在寻找寸、关、尺这三部分之后,如何分辨脉象的结果呢?

根据我的临床经验,这个复杂的问题可以按照步骤一次次地操作,从而使得探查脉象变得更加简单。

以下是一首简单的口诀可供参考:首分浮沉,二辨虚实;三去长短,四算疾迟;五察脉形,样样皆知。

一、首分浮沉

“首分浮沉”具体是指:

  1. 开始先区分脉象是浮脉还是沉脉。

在进行切脉时,手指是由表层逐步深入到深层的,通过轻轻触碰皮肤(即“举”),即可判断脉象是否为浮脉;如无浮脉则进一步加压(即“寻”),此时可接触到许多脉象;最后一种力量是“按”,此时检查脉象是否为沉脉。

因此,“首分浮沉”是依据指头力道的顺序来探测脉象的位置。

  1. 在界定浮、沉过程中,可以借此区分浮脉类与沉脉类的脉象,具体包括:
    浮脉类:浮脉、濡脉、革脉、芤脉、散脉。

    沉脉类:沉脉、牢脉、伏脉。

通过浮脉与沉脉的区分,能够明确是表证还是里证,从而帮助诊断。

二、二辨虚实

“二辨虚实”的含义是:

  1. 在区分完浮与沉后,我们需要进一步了解正气与邪气之间的关系(即虚证或实证)。

在脉象中,实证与虚证的主要区别在于脉象的有力与无力,因此第二步便是明确脉象的虚实(有力或无力)。

  1. 同时在界定脉象的虚或实时,也能观察到与虚脉、实脉相关的其他脉象:
    虚脉类:虚脉、微脉、弱脉。

    实脉类:实脉。

三、三去长短

“三去长短”的解释为:

  1. 长脉与短脉是脉形上具有明显特征的脉象,手指接触脉管时可以轻易区分出长脉或短脉。

  2. 在探测寸、关、尺时,首先要明白脉象的长短,然后才能更深入地探测三部的脉象。

  3. 在区别长、短脉形时,也得注意其他相关的脉象:
    长脉类:长脉、弦脉、细脉。

    短脉类:短脉。

四、四算疾迟

“四算疾迟”的涵义为:

  1. 在确定脉的脉位(左右辨长短弦细,上下看浮沉)和脉势(虚实)后,接下来就是脉搏的频率与节律。

  2. 与脉搏相关的8种脉象包括:
    脉率:数脉、疾脉、迟脉、缓脉。

    脉律:促脉、结脉、代脉、散脉。

五、五察脉形

“五察脉形”是指:

  1. 完成以上四个步骤后,可区分出23种脉象,而剩余的则是以脉形为主要特征的4种脉象:洪、滑、涩、紧。

  2. 除洪脉外,滑脉与涩脉是相对而言的,而紧脉与涩脉的区别也有其明显特性。

洪脉常出现在夏季或发热性疾病(如阳明热盛或温病气分阶段),或者在危重病的最后阶段,可以从其他信息进行提示。

六、样样皆知

“样样皆知”是指:

  1. 这是综合审查的阶段。

在这个步骤中,关于脉象的脉位(左右上下)、脉势(虚实)、脉率(疾迟)及脉律(结代)、脉形(洪紧滑涩)等信息都已澄明,心中不再感到困惑。

  1. 将这些信息进行全面综合与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为:将所有脉象信息如同过筛一般,依照28种脉象的定义来审查,能够独立命名的则直接使用独立名,无法独立命名的则使用相兼法定义脉象。

评析所获得的脉象,与望、闻、问诊中获取的信息相比较,然后再决定脉象的真实与否,并依据这些信息在治疗中进行决策。

对于寸、关、尺的细分,可在病情复杂、病因和病位不明确时进行详细检查,否则可以省略不分。

例如:
第一步浮沉,测得:脉位浮;
第二步虚实,测得:脉势虚、软;
第三步长短,测得:脉位寸关尺三部皆有;
第四步算疾迟,测得:脉律、脉率正常;
第五步脉形,测得:脉形如丝线;
第六步综合,还有信息:病症四肢无力、面色淡黄、头重嗜睡、口淡无味、大便稀、小便少、舌淡红、苔薄白腻。

结论:用相兼法判脉,浮细对!
用独立命名法判脉: 濡对。

以上是我对脉学的理解与体会,在临床中的应用也自如得心应手;有时在朋友问到中医技术的奥秘时,也令他们感到非常震撼!掌握此技艺的重要条件是心底真正理解每种脉象的内涵,并通过多多的临床训练来不断积累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