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徽州“棠樾牌坊群”- 七座石牌坊、前后四百年

发布时间:2024-09-02

Image

在安徽省歙县郑村镇棠樾村东大道上,矗立着七座气势恢宏的石牌坊。这组被誉为“天下无双”的牌坊群,不仅是明清时期古徽州建筑艺术的代表作,更是徽州文化的缩影和见证。

棠樾牌坊群的形成,源于徽州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安徽通志》记载:“歙县地狭人稠,力耕所出,不足以供,往往仰给四方。”正是这种“地少人多”的生存压力,促使徽州人走出家乡,经商致富。而那些在外发迹的徽商,往往会回乡修建祠堂、牌坊等建筑,以彰显家族荣耀,巩固宗法制度。棠樾牌坊群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这七座牌坊跨越了近四百年的时间,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的慈孝里坊,到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的乐善好施坊,每一座都承载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它们不仅体现了徽文化中“忠、孝、节、义”的伦理道德,更反映了徽商纵横商界三百余年的辉煌历程。

从建筑艺术的角度来看,棠樾牌坊群展现了徽派石雕的精湛技艺。与以往木质结构为主的牌坊不同,这里的牌坊几乎全部采用质地优良的“歙县青”石料。这种青石牌坊不仅坚实耐用,而且雕刻精美,既不用钉,又不用铆,石与石之间巧妙结合,历经数百年仍屹立不倒。牌坊群的布局采用严格的中轴对称手法,给人以稳重感,而在视觉焦点处的精心雕刻,则彰显了徽州工匠的高超技艺。

更为难得的是,这七座牌坊虽然跨越了几个世纪,但整体风格却浑然一体。它们并非以单体挑战权威,而是以群体的形式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地域文化特色。这种连续性的建筑群落,不仅体现了徽州文化的延续性,也反映了徽商家族的兴盛历程。

牌坊群所处的环境同样耐人寻味。它们矗立在一片永久农田之中,四周没有其他建筑物遮挡。这种选址不仅体现了古代村落“因地制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也使得牌坊群在田野中显得格外醒目,仿佛是从大地中生长出来的文化符号。

作为徽州文化的载体,棠樾牌坊群的价值远不止于其建筑本身。它见证了徽商的兴衰,记录了徽州人的伦理观念,展现了徽派艺术的精髓。1996年,牌坊群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体现了其在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地位。

今天,当我们站在棠樾牌坊群前,不仅能感受到古徽州文化的魅力,更能思考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这组跨越四百年的石牌坊,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