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东三林塘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4-09-18

Image

上海浦东的三林塘,一个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古镇,正在以独特的方式讲述着自己的故事。从古代的盐场到现代的文化名镇,三林塘的变迁不仅见证了上海的发展,更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三林塘的故事可以追溯到东汉三国时期。那时,这里还是一片汪洋,直到两晋时期才逐渐演变为海边滩涂。唐代起,先辈们开始在这里辛勤垦植,宋代时人烟渐密。北宋时期,福建人林乐耕携家室来到此地,与当地百姓一起创业。林乐耕的后裔繁衍成为世家大族,在黄浦江一条支流的北岸,沿河分居三处,形成了东林庄、中林庄和西林庄,合称三林庄。元代时,这里被称为三林里,明代则发展成为浦东一大镇。

三林塘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它位于浦东新区西南隅,黄浦江的东面,面积31.33平方公里。这里有一条横贯浦东腹地的古老河道,呈东北到西南走向,从黄浦江东岸的王家渡起,蜿蜒东北流,经西林至添涨桥与杨淄溇汇合,又经东林小腰泾、长浜、马家浜、曹家沟等相交,东达小湾西运盐河,长约84华里。这条河道在清代被称为“三林塘”,也成为这一地区的主要灌溉、排涝和航运河道。

三林塘的文化特色丰富多彩。这里拥有12项非遗保护项目,包括三林刺绣技艺、三林本帮菜、龙舞(浦东绕龙灯)、三林瓷刻、圣堂庙会、三林崩瓜栽培技艺、三林酱菜制作技艺、三林标布纺织技艺、三林塘肉皮制作技艺、江南传统民居木作技艺等。这些非遗项目不仅展现了三林塘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智慧和艺术创造力。

三林塘的刺绣技艺已有八百年的历史。它起源于中原,随着下沙盐场的兴起而传入三林。起初,刺绣主要是为中原而来的王公贵族服务,后来逐渐普及到普通民众。明朝嘉靖年间,顾绣的引入使三林刺绣技艺有了里程碑式的发展。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三林刺绣曾与上海的洋行达成业务合作,带动了近千人借此谋生。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乡镇企业的兴起,三林刺绣合作社甚至在苏浙地区广授技艺发展业务。2007年6月,三林刺绣被列入上海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三林塘的龙舞(浦东绕龙灯)也是一大特色。三林人深信在三林有神龙潜于塘水之中,护佑着三林的苍生。从北宋林乐耕开始,为了表达对天地的敬畏,三林逐渐兴起舞龙的风俗。后来,三林舞龙创造性地与狮、鼓结合,并融入武术和沪剧舞蹈等多种元素。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三林龙狮蜚声中外,并被列入全国非物质遗产名录。

三林塘的圣堂庙会也是浦东特有的文化遗产。三林的圣堂,又名崇福道院,相传始于三国东吴名相陆逊为母亲所建的家祠。1119年的北宋宣和元年,朝廷将圣堂赐额定名为“崇福道院”,自此之后成为上海地区的一所著名道观,香火鼎盛。每年的“三月半”都要举行圣堂庙会,成为演绎浦东民俗文化的舞台。

如今的三林塘,虽然已经城市化,但那一串乡愁仍然将人们拉得很远很远。漫步于三林老街,仿佛还能闻到晚春的葱花蚕豆,初秋的葱油芋艿,夏天的油煎腌小黄鱼的香味,“走油蹄膀”带人回到了乡愁。三林塘,这个浦东之源,正在以独特的方式讲述着自己的故事,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