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想取消“一票否决权”,被五常一票否决!

发布时间:2024-09-19

Image

联合国安理会的“一票否决权”再次成为焦点。2024年4月,美国否决了巴勒斯坦成为联合国正式成员国的申请,这一决定引发了联合国大会对否决权使用的激烈辩论。自联合国成立以来,否决权已被使用了320次,仅在2022年初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后,否决权就被使用了13次。这一频繁使用否决权的现象,凸显了联合国安理会改革的紧迫性。

“一票否决权”是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享有的特殊权力。根据《联合国宪章》第27条,安理会对于实质性问题的决议需获得9票通过,其中包括5个常任理事国的同意票。这意味着任何一个常任理事国的反对票都能使一项决议草案被否决。

这一制度设立的初衷是为了保障联合国创始国——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胜国——的权益。1944年联合国成立会议上,美、中、苏、英、法五国成为常任理事国。当时法国已战败,但其国际联盟常任理事国地位、殖民力量和参与盟军活动皆由自由法国代表,使法国与其余四国享有同等地位。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一票否决权”也暴露出诸多问题。首先,它拖慢了安理会的决策过程。正如联合国大会主席弗朗西斯所言:“如果我们袖手旁观,任由不受限制地使用否决权不仅使安理会本身陷入瘫痪,而且使联合国有效应对和平与安全问题的能力陷入瘫痪。”其次,否决权的频繁使用损害了联合国的信誉。每次否决都被视为集体行动的失败,公众对这一机构的信心将日益下降。

此外,“一票否决权”的存在也引发了对安理会代表性的质疑。随着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一些国家认为安理会的组成已不能反映当今世界的实际情况。由印度、德国、巴西和日本组成的“四国联盟”主张扩大常任理事国席位,以更好地代表全球人口。

面对这些挑战,联合国大会在2022年通过了第76/262号决议,要求在常任理事国动用否决权之后,联合国大会将在10天内自动召开会议进行讨论。这一举措被视为“让全体会员国参与这些问题的一个重大突破”。

然而,改革之路仍然漫长。俄罗斯常驻联合国副代表德米特里·波利扬斯基认为,否决权是整个联合国架构的“基石”,如果没有否决权,安理会将成为“一个对特定多数人强加的可疑决定盖橡皮图章的机构,这些决定实际上是不可能执行的”。美国则表示,监督否决权倡议是一项重要的创新,但否决权有时存在争议。

展望未来,“一票否决权”的命运将直接影响联合国的运作效率和全球治理能力。无论是否保留否决权,如何在维护大国利益和提高决策效率之间找到平衡,将是联合国面临的重要挑战。正如戴维·马隆所言:“真正强大的领袖,不需要行使否决权来宣誓权力或者维护自身的核心利益。通常情况下,运用娴熟的外交手段就会达到目的,而行使否决权只是一种粗暴的手段,最终会留下永恒的外交创伤。”

在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的今天,联合国需要更加灵活和有效的决策机制来应对全球挑战。无论“一票否决权”的未来如何,提高安理会的代表性和决策效率,将是维护联合国权威和有效性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