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麦 那些事

发布时间:2024-09-18

Image

呼麦,蒙古语意为“咽喉”,是一种神奇的歌唱艺术。一个歌手纯粹用自己的发声器官,在同一时间里唱出两个声部,形成罕见的多声部形态。这种独特的歌唱技巧,不仅是蒙古族的文化瑰宝,更是人类音乐史上的奇迹。

呼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蒙古族形成前后,甚至远至匈奴时期。蒙古高原的先民在狩猎和游牧中虔诚模仿大自然的声音,认为这是与自然、宇宙有效沟通、和谐相处的重要途径。在这一过程中,人体发声器官的某些潜质得到开发,最终形成了呼麦的雏形。

呼麦的产生与蒙古族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观念密切相关。例如,新疆蒙古族民间有一种说法:鄂毕河河水在阿勒泰山峡谷中奔流,转弯分叉时冲击山崖,发出轰鸣,产生巨大的回声。蒙古人便着意模仿这种自然现象,创造了呼麦。这种说法反映了蒙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和模仿自然声音的渴望。

呼麦的曲目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咏唱美丽的自然风光,如《阿尔泰山颂》、《额布河流水》等;二是表现和模拟野生动物的形象,如《布谷鸟》、《黑走熊》等,保留着山林狩猎文化时期的音乐遗存;三是赞美骏马和草原,如《四岁的海骝马》等。这些曲目不仅展现了蒙古族人民对自然的热爱,也反映了他们独特的审美情趣。

作为一种特殊的民间歌唱形式,呼麦传达着蒙古族人民对自然宇宙和世界万物深层的哲学思考和体悟。它不仅是蒙古族杰出的创造,更是蒙古族追求和谐生存发展理念的体现。

2009年9月30日,中国蒙古族呼麦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标志着这一古老艺术形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然而,呼麦在内蒙古草原已绝迹了100多年,在新疆阿尔泰地区蒙古民族中也濒临失传。因此,挽救和发掘并发展这一原本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成为当务之急。

近年来,内蒙古艺术界有志之士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各种途径学习呼麦艺术,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一些优秀的呼麦艺术家如斯琴比力格、张昭翔、吉日木图等活跃于国内外音乐舞台,为呼麦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呼麦从蒙古草原走向世界舞台的过程,不仅展示了蒙古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体现了人类文化多样性的价值。它提醒我们,在全球化浪潮中,如何保护和传承本民族的文化遗产,如何让这些古老的艺术形式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是我们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