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岁是花甲,七十岁是古稀,那八十九十岁称什么呢?

发布时间:2024-09-19

Image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八九十岁被称为“耄耋之年” 。这个称谓源自《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耋”则指七八十岁。因此,“耄耋”泛指高龄,特指八九十岁。

“耄耋”一词的由来颇具深意。 《尔雅·释诂》注:“耋,老也,八十曰耋。”《盐铁论·孝养》中写道:“七十曰耄。”将这两种说法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到,“耄耋”是指人的高寿,大约是“七老八十”了。这个称谓不仅体现了古人对年龄的细致划分,也反映了对长寿的尊重和向往。

除了“耄耋”,古代还有其他与高龄相关的称谓。例如,“鲐背”指九十岁,源于《诗经》中的“黄台背”。《尔雅·释诂》解释道:“鲐背,寿也。”老人身上生出的斑纹如鲐鱼之背,因此得名。而 “期颐”则指百岁高龄 ,《礼记·曲礼上》记载:“百年曰期颐。”郑玄注释说:“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这表明百岁老人已无法自理,需要后辈悉心照料。

古代的年龄称谓体系不仅体现了对不同人生阶段的划分,更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例如,“黄发垂髫”在《桃花源记》中用来形容老幼同乐的场景,其中“黄发”指老人,而“垂髫”则指小孩。这种形象化的表达方式,使得年龄称谓更加生动有趣。

值得注意的是,古代对年龄的称谓往往与生理特征、社会角色和人生阶段紧密相连。例如,“束发”指男子十五岁,因为这个年龄开始将头发束起来;“及笄”指女子十五岁,因为此时开始插发簪。这些称谓不仅记录了年龄,还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礼仪规范和性别角色。

古代对长寿的重视和尊重在年龄称谓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除了前面提到的“耄耋”、“鲐背”和“期颐”,还有许多有趣的称谓。例如,“喜寿”指七十七岁,因为草书“喜”字形似七十七;“米寿”指八十八岁,因为“米”字拆开似八十八。这些称谓不仅体现了古人对长寿的向往,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智慧。

总的来说,古代的年龄称谓体系不仅是一种记年方式,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古人对人生各个阶段的深刻理解和尊重,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长寿的重视。在现代社会,虽然我们不再频繁使用这些古老的称谓,但它们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智慧仍然值得我们传承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