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8
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普遍存在,是高考文言文阅读的重要考点。据统计, 80%的文言实词考查都涉及一词多义。 这种现象不仅增加了文言文学习的难度,也反映了古汉语词汇的丰富性和灵活性。
一词多义的形成有多方面原因。首先,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一个词往往承担多个意义。其次,语言的发展导致词义不断引申和扩展。例如, “兵”最初指兵器,后来引申为士兵、军队、战争、战略等。 再如, “写”本指把东西从一个容器传置到另一个容器,后来引申为排泄、散泄、舒展、搬卸、转运、摹写、抄写等。
常见的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包括:
名动同词:同一个词既可以表示名词,也可以表示动词。如“书”可以指文字记载,也可以指书写这个动作。
施受同词:同一个词既可以表示施事,也可以表示受事。如“受”既可以表示接受,也可以表示授与。
美恶同词:同一个词既可以表示好的方面,也可以表示坏的方面。如“祝”既可以表示祝福,也可以表示诅咒。
本义引申:从一个词的本义出发,引申出多个相关意义。如“写”从本义“置物”引申出排泄、散泄、舒展、搬卸、转运、摹写、抄写等意义。
要准确理解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语境分析法:结合上下文语境来判断词义。如“蜀之鄙有二僧”中的 “鄙”解释为边远的地方,而“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鄙”解释为目光短浅。
语法分析法:根据词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来推断词义。如“王许之”的 “许”字处在谓语的位置上,解释为“答应”,而不能解释为“表示大约的数量”。
对句判断法: 利用古文讲究对称的特点,通过对应位置的词语来判断词义。 如“腰白玉之环”中的“腰”字,与前一句“戴朱缨宝饰之帽”中“戴”字对应,解释为挂在腰间。
字形推断法: 利用汉字形声字的特点,通过字形来推断词义。 如“惮”字左边的竖心旁表意,跟心里、心情有关,可推断出“害怕、恐惧”之意。
一词多义现象的存在,反映了古汉语词汇的丰富性和灵活性,也体现了古人对世界的认知方式。掌握一词多义不仅有助于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还能加深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因此,在文言文学习中,我们应该注重积累常见实词的多义现象,培养结合语境准确理解词义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