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杂谈丨为什么在中国古代史上,中原王朝很少经营东北,却较为重视西域?

发布时间:2024-09-18

在中国古代史上, 中原王朝多次在西域建立统治 ,且态度积极。
然而, 对东北的经营却比较疏忽
那么,为什么在中国古代史上,中原王朝对东北和西域的态度如此不同?

1、不一样的东北

其实提到这个问题,很多人会说,早在殷商时期,殷商的势力范围就延伸到辽西,到了战国时代,燕国在辽东建立了统治,并以此论证早在先秦时期,中原政权就已经影响了东北。
其实这种说法,明显是地理知识不足的体现。
类似的话术还有这些:

比如隋朝隋炀帝对河湟地区建立了统治,所以据此论证:隋炀帝时青海地区已经纳入隋朝版图;再比如明朝在哈密地区建立卫所,借此论证:整个西域都是明朝的版图。
实际上, 东北地区不光有辽宁,还有吉林、黑龙江地区。
同理,青海地区不仅只有河湟地区,西域也不仅限于哈密周边。

虽然早在先秦时期,中原的影响力就波及到了辽宁,但在后来的很多朝代,对吉林和黑龙江是相当不上心的。
所谓的古代中原王朝很少经营东北,其实是指对吉林、黑龙江乃至外东北地区的疏忽。

2、不太平的西域

西域的历史,可以说是非常丰富多彩的。

西汉汉武帝时期,为了削弱匈奴的势力,汉武帝决定派遣使者联系西域各国,共同对抗匈奴。
同时,汉武帝还多次派兵前往西域,与一些不服从的西域小国进行战争。
汉宣帝时,西汉正式在西域建立了统治。

之后的中国历史上,只要王朝安定,大都要经营西域:比如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
甚至到东晋十六国时期,前凉、前秦等北方割据王朝也在有实力的情况下出兵西域,建立影响和统治。
这一切在中唐之后才一度中断。

大唐后期爆发安史之乱,随后吐蕃崛起,西域被吐蕃占领,而大唐因此一蹶不振,自然无力恢复对西域的统治。
其后,中原经历了五代十国、两宋以及元朝、明朝,这些王朝都未能在西域建立统治:两宋饱受外敌压力,无暇顾及西域;元朝时,西域掌握在察合台汗国手中;明朝则一直面临北方蒙古部落的军事压力,无力影响西域。
直到清朝乾隆帝在位期间,清军平定准噶尔汗国,西域才得以恢复归属,这期间距中唐已近千年。

相比之下,东北的历史则显得单调许多。
几千年来,主要是渔猎部族在此生活,历史不像西域那样壮观。

3、原因

个人认为,中原王朝对西域和东北态度截然不同的原因有两点。

第一是军事安全。
在中国古代史上,中原王朝最大的威胁来自北方的游牧部族。
如果这些游牧部族掌握了西域的资源,则很可能具备与中原分庭抗礼的实力。
比如秦始皇时期,秦国可以轻易击败匈奴,但随着西汉初年匈奴掌握西域的资源后,汉武帝几乎耗尽国力才压制住匈奴。
直到汉宣帝时期,匈奴失去对西域的控制,不得不臣服于西汉。

因此, 控制西域,对切断漠北部族的资源来源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而东北不具备这样的地理条件。

第二是地理条件。
这也涉及经济问题。
西域是亚欧大陆的连接点,商贸频繁,对于中原王朝来说,可以通过商贸进行对外交流。
而古代东北大部分地区处于严寒气候下,在近代农业技术未发展之前,东北的经济条件难以支撑大量人口。
因此,在东北建立统治也是赔钱的行为。
这也是中原王朝对西域和东北态度截然不同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