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用一首词,说尽了身处逆境时该有的人生态度

发布时间:2024-09-18

Image

苏轼用一首《定风波》,道尽了身处逆境时该有的人生态度。这首词作于公元1082年,正值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中写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几句词生动地描绘了苏轼在风雨中漫步的情景。他不为外界风雨所动,反而悠然自得地吟诗长啸,从容前行。这种面对逆境的态度,正是苏轼一生的写照。

苏轼的一生可谓坎坷多舛。他因“乌台诗案”入狱,险些丧命,后被贬黄州。此后,他又多次遭贬,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然而,无论身处何地,苏轼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在黄州期间,苏轼写下《初到黄州》一诗:“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诗中虽有自嘲之意,但更多的是对当地风物的赞美。苏轼并没有因被贬而消沉,反而以苦为乐,将悲喜荣辱融入自然山水之中。

苏轼的这种人生态度,源于他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他在《超然台记》中说:“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苏轼认为,生活中处处都有值得欣赏和快乐的事物,不必刻意追求奇异壮丽。这种知足常乐的态度,使他无论身处何地,总能随遇而安,自得其乐。

面对逆境,苏轼还常常寄情山水,寻求精神上的超越。他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通过怀古,苏轼将个人的遭遇置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中,从而获得心灵的慰藉。

苏轼的人生态度,不仅体现在他的诗词中,更贯穿于他的整个生命历程。正如他在《自题金山画像》中所说:“心似已灰之木,心如不系之舟,问汝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句话道出了苏轼对功名利禄的淡泊,以及对人生经历的坦然接受。

苏轼面对逆境的态度,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人生难免会遇到风雨,关键在于我们如何面对。苏轼告诉我们,面对逆境,我们应该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不为外物所动,不为得失所困。我们应该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美好,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同时,我们也要有超越个人得失的胸襟,将个人命运与更广阔的历史和自然相联系。

苏轼的《定风波》不仅是一首词,更是一种人生态度的宣言。它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逆境,只要我们保持内心的平静与从容,就能在风雨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快乐。这种态度,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和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