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6
在明朝历史中,最出名的太监当属魏忠贤。
许多人认为明朝的衰落与魏忠贤有直接关系,确实,他是个名副其实的奸臣,借助皇帝赋予的权力,杀害了众多无辜之人,令当时的官员们对他恨之入骨。
然而,
魏忠贤在某些方面的确帮助皇帝稳住了朝廷局势
,处理了一些皇帝不便亲自插手的事务,对皇帝的忠诚毫无疑问。
实际上,明朝灭亡并不能完全归咎于魏忠贤,因为在他掌权时期,明朝仍能抵挡努尔哈赤的进攻。
而他死后,明朝却迅速走向灭亡,这其中原因值得深思。
难以制衡的局面
在古代,做个昏君非常容易,然而要成为一名好皇帝却极为困难,因为要做个昏君,只需什么都不管即可;而要成为一个好皇帝,需要能有效统御手下臣子,让他们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这其实是一个极富挑战的任务
,除了极少数开国君王和中兴之主外,大部分皇帝并不能完全掌控朝堂局势,因为他们在臣子中缺乏足够的威信,只能通过臣子之间互相制衡以维持朝堂稳定。
然而,局势往往难以完美掌控,因为朝堂上的世家官员大多以自身利益为重,这些官员之间又有错综复杂的联姻关系,使得他们的利益往往一体化,而皇帝则站在他们的对立面。
皇帝通常通过扶持一些寒门官员来制衡世家,但这些官员进入朝堂后往往被同化。
因此大多数皇帝会选择扶持与自己有姻亲关系的外戚以制衡朝堂。
外戚也有其弊端
,一个是容易导致后宫干政,另一个是外戚权力过大会威胁到皇权。
比如《甄嬛传》中的华妃的哥哥年羹尧,他的身份便属于外戚。
为了用他来制衡朝堂局势,皇帝十分倚重他,却也因此使得他和华妃日益飞扬跋扈,对皇帝造成困扰,最后皇帝不得不削弱他们的权势。
因为外戚权力过大,极易导致皇权被外戚掌控的局面。
例如东汉末年汉灵帝死后,最初的混乱起因就是外戚之间的争斗,如董太后的族人董卓接令扶持汉献帝刘协,何皇后的哥哥何进扶持自己的侄子等情况。
为何皇帝喜欢用太监制衡局面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能够让皇帝完全信任的人少之又少。
甚至有时身边最亲近的人反而最危险。
这时皇帝需要一个完全听从自己命令的人来对抗臣子,而
太监无疑是最佳人选
。
这也是为什么皇帝明知不该让太监掌权,却仍这样做的原因。
在皇族中,亲情并不是一个可靠的关系,有时甚至完全陌生。
皇帝宫中的妃子及子嗣众多,除极少数受宠外,大多数人根本见不了皇帝几面,对他没有什么感情。
而兄弟姐妹之间,由于未来利益冲突,除了同母所生的皇子外,大多数皇子之间关系都不好,他们从小根本无法一起玩耍。
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皇子们,与他们关系最好的是从小陪伴他们的太监。
因此,当皇子成为皇帝后,这些陪伴他们多年的太监极容易掌控权力。
虽然他们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但相比权臣和外戚,风险小得多。
因为
太监的权力完全源于皇帝
,一旦失去皇帝支持,他们便会被清算。
比如东汉末年的十常侍看似风光无限,但在皇帝去世后,他们的权力基本丧失,没有了皇帝的庇护,大臣不会轻易放过他们。
太监无根无据,只有依靠皇帝。
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太监的忠诚度往往比某些臣子更高,这也是皇帝喜欢使用他们的原因。
而且,太监起初也是正常人,并不是所有太监都无能。
反而有些太监由于自幼在皇帝身边,能够接触到非一般的资源,有些太监对皇帝有实质性帮助。
比如下西洋的郑和,他同样是太监,却在历史上留下不错的名声。
魏忠贤时期努尔哈赤为何攻不进来
魏忠贤期间,他的作用显而易见,至少在朝中,臣子们不敢为非作歹,局势得以致衡。
大家的力量集中于对抗魏忠贤,对于边疆问题则不再过多干涉,这些事务最终到了皇帝和魏忠贤手中。
魏忠贤知道自己的权力来源
,与其他臣子不同,他们还可以投降努尔哈赤,而他作为太监,若皇帝失势,他也有陪葬之虞。
因此,对于边疆问题,他不会轻易放松,使得边境保持有效抵抗,让努尔哈赤无从得手。
而 崇祯皇帝继位后,虽然他有心改革,但处理事情过于急躁 ,没有找到能够代替魏忠贤制衡局面的人之前就将其杀害,导致朝廷局面失控。
权臣最终掌控了朝堂后,忙于权力斗争,完全不关心国家死活,民间爆发极大不满,边疆问题得不到解决,朝堂大臣束手无策。
在内忧外患情况下,明朝难以延续,最终走向灭亡。
结语
最后可见,在魏忠贤继续掌权的情况下,反而是更好的选择。
至少有他在,朝堂局势不会迅速恶化,大明朝不会轻易被攻破,崇祯皇帝有更多时间发展民生。
国家状况有所好转后,皇帝有更多精力抵抗外部危机和进行权力制衡。
那时,即使没有魏忠贤,朝堂局面也不会如此混乱,无论是努尔哈赤,还是其他任何满清皇帝,也不易攻入关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