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9
《肖申克的救赎》里有一句话:“这个世界穿透一切高墙的东西,它就在我们的内心深处。”
以前观看这部电影时,以为是严密的肖申克监狱禁锢了其中的囚犯。
再次细品,才真正理解到 无形的牢笼比有形的监狱越发恐怖。
真正困扰每一个人的,不是那令人无法逃离的肖申克,而是固化的弱者心态。
01
对体制死心塌地,安于现状,成为笼中鸟
在肖申克监狱,有人渴望墙外的自由,也有人甘于墙内的安逸生活。
图书管理员布鲁斯显然是后者。
尽管获准假释,但因为与世隔绝多年,他在社会上无所适从。
街上熙攘的车流与林立的高楼让他感到无比窒息。
在监狱里,他被尊重,狱警与他有说有笑,而他的日常工作不过是推车供囚犯借书。
在社会上,他却沦为落魄的“多余人”,被分配在超市工作,但因身体衰老行动迟缓,总被顾客投诉。
在压力重重的生活中,他再也无法安睡。
就这样,这位生活在恐惧中的老人,一年后选择了自缢而亡。
正如电影中所说: 刚入狱时,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其中的生活;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可或缺的依赖它而生存,这就叫体制化。
这种“体制化”犹如一副麻药,腐蚀着每个人的心智,使其心甘情愿地做一只“笼中鸟”。
现实中,又有多少人也成了这样的“笼中鸟”,他们的生活被禁锢在方寸之间。
有的人守着自以为的铁饭碗不思进取,有的人以为混日子可以过一辈子,殊不知现在享受的安逸,日后将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02
对生活只想走捷径,熬不住苦,成为茧中蛹
哈佛大学心理学院曾深入研究过监狱中的罪犯心理。
他们发现,无论是撬锁偷车的扒手,还是飞车抢劫的匪徒,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点:只想走捷径,只想不劳而获,对待事业缺乏耐心和毅力。
在《肖申克的救赎》中,汤米便是这样的代表。
虽然年轻,却因不务正业,以偷窃为生,监狱成为他的第二个家。
他常在富豪区蹲点,入室盗窃贵重物品。
到达肖申克后,他得知安迪曾帮助狱友获得高等学位,也希望安迪能够助他一臂之力。
然而,在学习过程中,他却坐不住。
学26个字母时,他没多久便愁眉苦脸,哀声叹气。
面对考卷,碰到难题便心烦意乱,直接将考卷揉成纸团扔进纸篓。
在狱友眼里,汤米虽然聪明机灵,但从不肯在正事上下苦功夫。
其实,汤米的心态,反映了部分人的生活态度:渴望成为人上人,却不愿踏实耕耘,妄想一步登天。
他们希望财富自由,却无法经受苦累,时常耍小聪明赚快钱。
但生活终会告诉我们: 总想走捷径,最终的尽头往往是绝路。
这就如同蛹一样,如果只想靠外力破茧,那么永远都无法化蝶翩跹起舞。
英国作家克莱夫·巴克曾说:“在美国,每个家庭都拥有两本书,一本是《圣经》,另一本就是斯蒂芬·金的《肖申克的救赎》。”
《肖申克的救赎》所讲述的,不仅是安迪、瑞德等人的故事,更是你我的故事。
它告诉世人一个道理: 心若是牢笼,处处都是牢笼。
这世上,唯有自己能囚禁自己。走出内心的那座监狱,才能迎接强大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