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原非遗撷珍」丨蒙古族馅饼制作技艺(三十)

发布时间:2024-09-19

Image

蒙古族馅饼,这道被誉为“草原饮食文化中的精品”的美食,不仅是一种味蕾的享受,更是一面反映蒙古族与汉族文化交流融合的镜子。

蒙古族馅饼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末年。当时,蒙古族蒙郭勒津部落定居辽宁阜新地区后,创制了这种独特的美食。最初的蒙古馅饼以当地的特产荞麦面为皮,牛羊肉为馅,用干烙水煎的方法制成。这种制作方法既保留了蒙古族传统的游牧饮食特色,又巧妙地融入了当地汉族的农耕饮食文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蒙古族馅饼的制作技艺不断演变。到了明末清初,馅饼的制作方法由干烙水烹改为用豆油、奶油煎制,并开始使用白面做皮。馅料也更加丰富多样,不再局限于单纯的牛羊肉。这种变化反映了蒙古族与汉族在饮食文化上的深度交流与融合。

蒙古族馅饼的制作技艺于2009年被列入吉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不仅是对其独特制作工艺的认可,更是对其承载的文化价值的肯定。蒙古族馅饼不仅是蒙古族招待贵客的主要食品之一,也是蒙古族与汉族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在蒙古族馅饼的制作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两种文化的交融。例如,使用白面做皮反映了汉族面食文化的影响,而以牛羊肉为馅则保留了蒙古族的饮食传统。这种融合不仅体现在食材的选择上,还体现在制作技艺的细节中。例如,蒙古族馅饼的面稀、皮薄、馅细的特点,既体现了蒙古族对食物口感的追求,也吸收了汉族面食制作的精髓。

蒙古族馅饼的演变历程,正是蒙古族与汉族文化交流融合的缩影。从最初的荞麦面皮、牛羊肉馅,到后来的白面皮、多样化的馅料,再到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蒙古族馅饼见证了两个民族在饮食文化上的相互影响和共同进步。

今天,当我们品尝蒙古族馅饼时,我们不仅在享受一道美食,更是在品味一段跨越数百年的文化交融史。蒙古族馅饼的每一个细节,都在诉说着蒙古族与汉族人民如何在长期的交往中相互学习、相互影响,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蒙古族馅饼的制作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对传统技艺的保护,更是对多元文化融合的肯定。它提醒我们,文化的魅力在于其包容性和多样性。正是这种包容和多样性,让蒙古族馅饼成为了连接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纽带,也成为了我们共同的文化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