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买墓地才开死亡证明?农村公墓推广,怎么在部分地区就变了味?

发布时间:2024-09-19

Image

先买墓地才开死亡证明 ”——这种荒谬的现象正在一些地区上演。本应是公益性的农村公墓,却在某些地方变了味,成为某些人牟利的工具。这不禁让人质疑:农村公墓推广的初衷究竟是什么?

农村公墓推广旨在解决散埋乱葬问题

农村公墓推广的初衷,是为了规范农村殡葬秩序,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散埋乱葬问题。 根据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和《安徽省殡葬管理办法》等文件精神,农村公益性公墓被定义为“为当地村(居)民提供骨灰安放(葬)服务的非营利性农村公共殡葬服务设施”。

这种公益性公墓的建设,旨在通过政府主导、财政补贴的方式,为农村居民提供规范、节地、生态的安葬服务。例如,安徽省繁昌区就计划在2023年底实现全区农村公益性公墓入葬率达60%以上,2025年底提高到80%以上。

公益性公墓建设面临多重挑战

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一些地方的农村公墓推广却出现了偏差。这背后,往往存在着复杂的利益驱动因素。

首先, 一些地方政府将农村公墓建设视为创收手段。 他们通过提高墓地价格、强制销售等方式,将本应公益性的服务变成了盈利工具。其次,一些殡葬服务机构为了牟利,与地方政府勾结,通过各种手段增加收费项目,加重了群众负担。

此外,一些地方的农村公墓建设缺乏长远规划,盲目追求短期效益,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违背了农村公墓推广的初衷,也损害了群众利益,影响了社会公平。

贵州赫章县成功推行农村公墓改革

在农村公墓推广中,贵州省赫章县的做法值得借鉴。该县通过“政府指导,基建先行”的模式,实现了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全覆盖。他们按照“社会捐赠一点、群众自筹一点、政府补助一点”的模式,筹措资金2325万元,建设了196个农村公益性公墓。

赫章县还建立了“党委领导、政府责任、民政牵头、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他们通过党员干部带头、广泛宣传等方式,逐步改变了群众的丧葬观念。

赫章县的经验表明,农村公墓推广需要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同时要注重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农村公墓的公益性和可持续发展。

如何确保农村公墓建设真正惠及民生

农村公墓推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和群众的共同努力。在推进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 坚持公益性原则,严禁将农村公墓变为营利工具。 其次,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避免盲目建设造成资源浪费。再次,要注重生态环保,推广节地生态安葬方式。最后,要加强监管,建立健全监督机制,确保政策执行不走样。

农村公墓推广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只有坚持公益属性,注重长远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农村公墓推广的初衷,让这项民生工程真正惠及广大农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