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6
你是否还记得童年时读到的那篇经典《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晚上,苏轼正准备入睡,恰好一缕月光洒入房中。
本想着安然入眠,却被这美丽的月光所吸引,激起了他的游兴。
不由自主地,他披上外衣,推开篱门,迈步前往承天寺。
走进承天寺,他发现好友张怀民也还未入睡。
于是,二人便在院中悠闲地走动,畅谈诗词。
月光轻柔地洒在院落,庭中的竹影摇曳,犹如水藻般交错。
兴致盎然,苏轼提笔写下了这篇佳作: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年少时初读这篇文章,以为其不过是苏轼偶然之作,实则离他被贬黄州已四年有余。
这四年,他经历了贬谪的苦楚与人情的冷暖。
他无怨无悔,早已习惯了这种生活,反倒是张怀民因政坛风波而感到悲伤难眠,倍感孤独,如同往日的苏轼。
面对相同的遭遇,苏轼主动邀请他月下散步,温柔的言语给予了他最大的安慰。
张爱玲说: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
纵观苏轼的一生,宛如浮萍,经历了无数的磨难与不幸。
纵使身处逆境,他依旧保留着心底的那份慈悲。
时间久了便能领悟:人生满是荆棘,人人难免遭遇伤害。
真正通透的人,见过世事百态,察觉众生疾苦,便会对周围产生怜悯之心。
真正的怜悯源自共情,由此生出慈悲。
人生的至高境界,便是在内心修炼出一颗慈悲的心。
1
对朋友,慈悲心是宽容过失
《淮南子》有云: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
一个内心狭隘、斤斤计较的人,终将与他人保持距离。
真正拥有慈悲之心的人,才会得到朋友们的爱戴与支持。
苏轼有一位朋友名叫韩宗儒,常与他书信往来。
此人虽官职不显,收入微薄,却异常喜爱羊肉。
每当俸禄发下,他总是迫不及待买几斤羊肉,饱腹之后,却又陷入没钱的困境。
正值名将姚麟痴迷苏轼的手迹,韩宗儒便将苏轼的信件卖给姚麟,以此换取羊肉。
听闻此事,苏轼的朋友们纷纷愤愤不平,认为韩宗儒此举不可取。
然而,苏轼心中满是理解。
他知道好友生活贫困,因此对其行为宽容姿态。
待韩宗儒再次来信时,苏轼只是幽默地婉拒道:“今日寒食节,不能杀生,你是吃不到肉了。”
有人曾说:
一个人的真正成熟,不在于看清多少事情,而在于能看轻多少事情。
心存慈悲的人,从不计较朋友之间的小错。
胡适与鲁迅本是好友,却因各种意见发生争执。
鲁迅甚至毫不留情地在文章中驳斥胡适的观点,言辞犀利。
胡适知道后,只是淡然一笑。
在写给朋友的信中,胡适甚至为鲁迅辩解:“他只是性子急,其实没什么恶意。”
宽广的胸襟与包容的心态,吸引了许多知己好友。
古人云: 大智者必谦和,大善者必宽容。
真正高人一筹的人,不会在短期内与朋友争高低,而是懂得包容。
宽容乃气度,体谅才是慈悲。
用广阔的胸襟包容他人,是人生的智慧。
2
对敌人,慈悲心是选择原谅
在特殊的年代,木心因冤屡次入狱。
在监狱中,他受尽折磨,所有创作皆被毁坏,三根手指惨遭折断。
经过18个月,终于获得自由。
面对那些曾经伤害自己的人,木心感慨道: “不知原谅什么,诚觉世事尽可原谅。”
一生走到一定境界,所有的恩怨情仇,皆都随风而去。
选择原谅并非为了别人,而是为了释放自己。
公元1057年,年轻的苏轼与章惇相识。
二人一见如故,成为知己。
曾经的苏轼以为这段友谊将会天长地久,未曾想后来的章惇因为权力的争斗而变得无所不用其极。
当他升至宰相,第一件事便是清除昔日的好友苏轼。
随之而来,苏轼被贬至瘴气弥漫的惠州,后又贬至无人问津的海南。
这一系列贬谪使苏轼与家人隔绝,健康状况每况愈下。
昔日亲密无间的好友,如今却痛下狠手,使他成为最凶恶的敌人。
若换作他人,必定恨之入骨。
但苏轼却说: “轼与丞相定交四十余年,虽中间出处稍异,交情固无所增损也。”
往昔的恩怨,在苏轼心中早已风轻云淡。
不论是明伤还是暗刺,均未在心中留下丝毫痕迹。
人到了一定年纪,总能明悟:无论碰到什么人,都是命中注定。
有人帮助你,也有人伤害你;有人给予关怀与爱,也有人教会你包容与原谅。
面对往昔的伤害,无需怨天尤人,更无需一点一滴都在反复咀嚼。
因为憎恨他人,实则在折磨自己。
让往事随风而去,卸下爱恨交织的包袱。
当你不再执着于仇恨,万物才能真正划上句号。
3
对世人,慈悲心是心存善良
整个人生中,善良始终是苏轼的核心追求。
公元1077年,苏轼抵达徐州任职,正值当地遭遇连日暴雨。
不久后,城内漫灌成湖。
为了百姓的安危,他几乎不顾自己,带领官兵与洪水抗争近两个月,终使徐州城化险为安。
到了杭州,这里先后经历水灾和旱灾,百姓生活困苦。
于是,苏轼不仅向朝廷求助拨款,还积极疏浚西湖,修条水道,成功解决千年水患。
在他的一生中,无论顺境逆境,他始终关注百姓,为他们带来福祉。
当苏轼目睹路边饥死的孩子,悲痛不已,含泪埋葬;
见到贫困行路的书生,心生怜悯,便给他施以善款。
世间有云,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苏轼的善举,也为他带来了诸多的福祉。
每当他被贬至荒岛,总有人为他送来粗茶淡饭;在政治风波中,总有援手将他救于水火。
人生的祸福,皆有因果。
正如曾子所言:人而好善,福虽未至,祸其远矣。
对世界多一分关怀,自己必然感知多一份温暖;
对他人多一分善意,自己也将获得丰富的幸福。
所有的善意,犹如空气般流动,最终会降临到你的身旁。
存一份善心,行一份善事,就是对自身的最好善待。
4
对自己,慈悲心是放下执念
有位小和尚,不小心端起了一杯热水。
他被杯面灼热的温度烫到咧嘴,四处寻找解决方法。
他一时想加凉水,一时又想找石头砸碎杯子。
师傅见状,问他: 为何不把杯子放下?
往往我们如同这个小和尚,被内心的执念束缚。
明知放下即可解脱,却仍在烫手的生活中自我为难。
李叔同曾说:“人最强大的,不是坚持,而是放下。”
唯有了解抛弃不必要的执念,才能得到内心的解脱。
1079年,年近四十的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
他行走在青山绿水间,曾以为可以享受山水,自得其乐。
然而,内心渴望成就报复不时让他倍感煎熬。
他埋怨自己身处盛世而无法施展雄心;
又恨自己被贬异乡却无法真正归于田园。
失落中,他常借酒浇愁,直至陶醉在无知中。
直到有一天,赤壁怀古使他意识到人间的一切荣光终将消逝。
他顿悟: 山河庙堂难以成全,“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不可辜负。
从此,黄州不再是孤寂的荒地,而是他灵魂的栖息之所。
他会在温暖的阳光下游湖;在雾蒙蒙的雨中静听蛙鸣。
曾经的执念已消散,生活的盼望与期待悄然回归。
一念放下,天地皆宽。
年少时,往往认为只要拼尽全力,定会得到理想的结果。
直到历经岁月盘磨,才明白并非所有事情都能如愿。
风光得意不过侥幸,遗憾与痛苦方是人生。
面对无常的际遇,不只要守住光辉的岁月,更该坦然面对失望。
学会与人生的不如意和解,才是对自己的最大慈悲。
曾有人问弘一法师:“爱是什么?”
法师闭眼沉思,缓缓回答:
“爱即是慈悲。”
对世界的慈悲是包容一切的宽厚;
对自己的慈悲则是淡然处世的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