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流性食管炎,不是一种普通的胃病

发布时间:2024-09-16

Image

反流性食管炎并非普通的胃病,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它是由胃和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炎症性病变,内镜下表现为食管黏膜的破损,即食管糜烂和(或)食管溃疡。与普通胃病不同,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机制更为复杂,涉及多个生理环节。

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主要与抗反流屏障破坏、食管酸廓清功能障碍等因素有关。食管下端括约肌(LES)在正常情况下构成一个压力屏障,防止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然而,当LES压力过低或腹内压增加时,这一屏障功能就会失效,导致胃酸和胆汁等物质反流至食管,引起炎症。此外,食管酸廓清功能障碍也会加重反流物对食管黏膜的损害。

反流性食管炎的症状主要包括胸骨后烧灼感(烧心)、反流和胸痛。值得注意的是,食管炎的严重程度与反流症状并无直接相关性。有些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反流症状,仅表现为上腹疼痛、不适等消化不良的表现。在疾病后期,食管瘢痕形成狭窄,可能导致永久性咽下困难。严重时,食管黏膜糜烂可导致慢性少量出血,长期或大量出血均可导致缺铁性贫血。

反流性食管炎的高发人群包括中老年人、肥胖者、吸烟者、饮酒者以及精神压力大的人群。此外,某些疾病和生理状态也会增加患病风险,如食管裂孔疝、妊娠、硬皮病等。近年来,全球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在亚洲地区。

预防和治疗反流性食管炎,首先需要改变生活方式。建议患者忌酒戒烟,控制体重,避免暴饮暴食和深夜进食。同时,应尽量减少增加腹内压的活动,如过度弯腰、穿紧身衣裤等。在药物治疗方面,可以使用制酸剂中和胃酸,降低胃蛋白酶的活性。对于症状较重的患者,可能需要使用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等药物来减少胃酸分泌。在极少数情况下,可能需要通过手术来修补疝裂孔、抗反流和纠正食管狭窄。

总之,反流性食管炎是一种需要引起足够重视的消化系统疾病。它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因此,及早发现、及时治疗至关重要。对于高危人群来说,更应该注意预防,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降低患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