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里,有个居延海

发布时间:2024-09-18

Image

在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的北缘,有一片被称为“居延海”的湖泊。这片湖泊不仅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的尾闾湖,更是一个见证了中国西北地区文明兴衰的特殊之地。

居延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当时,这里被称为“居延泽”,是汉朝出击匈奴的前沿阵地。汉武帝时期,骠骑将军霍去病曾在此饮马,随后率军深入漠北,大败匈奴。这一战不仅改变了汉朝与匈奴的关系,也让居延海成为了军事战略要地。

随着时间推移,居延海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唐代时,这里被称为“居延海”,并成为穿越巴丹吉林沙漠和大戈壁通往漠北的重要通道。唐代诗人王维曾写下著名的《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这首诗不仅描绘了居延海的壮美景色,更体现了它作为边塞要地的地位。

然而,居延海的命运并非一帆风顺。由于主要补给水源额济纳河注入湖中的水量减少,居延海逐渐干涸。1961年,西居延海干涸;1992年,东居延海也彻底干涸。这一变化不仅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还使得居延海成为了沙尘暴的发源地之一。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从2002年开始,通过“全线闭口,集中下泄”的方式向下游调水,限制上游用水。这些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2003年,干涸42年的西居延海再次迎来水源;2005年,东居延海实现了自1992年以来的首次全年不干涸。到2017年,居延海的面积达到了近百年来的最大值——66.3平方公里。

居延海的变迁不仅反映了自然环境的变化,更体现了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从繁荣的绿洲到干涸的沙漠,再到如今的生态恢复,居延海见证了中国西北地区文明的兴衰。它提醒我们,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也要注重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今天,当我们站在居延海边,看到碧波荡漾、鸥鸟翔集的景象时,不禁会想到那些曾经在这里发生的历史故事。居延海,这片沙漠中的湖泊,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承载了丰富历史和文化的地方。它静静地诉说着过去,也期待着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