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觉民《与妻书》写了啥,为何会引得妻子欲殉情,公婆下跪才劝住

发布时间:2024-09-03

Image

1911年4月24日深夜,广州起义前夕,24岁的革命烈士林觉民在一间简陋的小屋里,借着昏黄的灯光,用颤抖的手在一方白巾上写下了给妻子陈意映的诀别信——《与妻书》。这封信不仅是一封情真意切的家书,更是一篇充满革命激情的宣言,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篇不朽的文献。

《与妻书》开篇即言:“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短短几字,道出了作者诀别的悲痛与决绝。信中,林觉民回忆了与妻子的点点滴滴,从新婚时的甜蜜到离别的痛苦,字字珠玑,情真意切。他写道:“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这些温馨的回忆,让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对恩爱夫妻在月光下窃窃私语的场景。

然而,《与妻书》并非仅仅是一封情书。林觉民在信中表达了自己投身革命的决心和对国家民族的深厚感情。他写道:“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道出了他舍小家为大家的崇高精神。林觉民将个人幸福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认为“没有国家和人民的幸福,就不会有个人的真正幸福”。

《与妻书》对陈意映的影响是巨大的。当她收到这封信时,已是林觉民生死未卜之际。信中“吾已成为阴间一鬼”的字句,让陈意映悲痛欲绝。据史料记载,陈意映看完信后“顿感天旋地转”,甚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然而,她最终还是选择了坚强地活下去,为了腹中的孩子,也为了完成丈夫未竟的事业。

陈意映对林觉民的理解和支持,体现了她作为革命者家属的崇高品格。她不仅是一位贤妻良母,更是一位具有进步思想的女性。她曾跟随林觉民学习新思想,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甚至在林觉民牺牲后,她仍坚持将他们的孩子抚养成人,传承林觉民的革命精神。

《与妻书》的意义远不止于个人情感的表达。它反映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觉醒和革命热情。林觉民在信中提到的“遍地腥云,满街狼犬”,正是当时中国社会的真实写照。他和无数革命先烈一样,为了改变国家的命运,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

《与妻书》所体现的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成为中国革命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告诉我们,真正的爱不仅仅是对亲人的爱,更是对国家、对民族的大爱。林觉民和陈意映的故事,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一段动人的佳话,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国家的独立和富强而奋斗。

今天,当我们重读《与妻书》,依然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情与大义。它不仅是一封家书,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也映照出人性的光辉。林觉民和陈意映的故事,将继续激励着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