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8
1957年10月15日,一座横跨长江的钢铁巨龙正式通车,结束了武汉三镇隔江相望的历史。这就是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桥”的武汉长江大桥,它的建成不仅是中国桥梁建设史上的里程碑,更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象征。
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历程可谓一波三折。早在1913年,就有外国工程师提出在武汉建桥的设想,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实现。直到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9月,63岁的桥梁专家李文骥联合茅以升等科学家向中央人民政府提交了《筹建武汉纪念桥建议书》。这份建议书得到了中央的高度重视,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会议通过了建造长江大桥的议案。
1950年1月,铁道部成立铁道桥梁委员会,同年3月成立武汉长江大桥测量钻探队和设计组,由中国桥梁专家茅以升任专家组组长,开始进行初步勘探调查。经过多次讨论和方案比选,最终确定了大桥的选址和设计方案。
然而,大桥建设并非一帆风顺。在施工过程中,遇到了深水筑墩的技术难题。当时苏联专家康坦斯丁·谢尔盖耶维奇·西林提出采用钻孔深桩基础,利用苏联煤矿竖井施工的缆绳冲击钻机,在深水中下承并稳住一个直径较大的钢筋混凝土管柱圆筒,插道岩面,钻头一级缆绳在圆孔中起落,将岩石冲砸成一个深圆孔后,清除残渣,下方钢筋笼,灌注水下混凝土,将管柱于岩盘紧密在一起。这一创新技术的应用,大大加快了大桥的建设进度。
1955年9月1日,武汉长江大桥正式动工。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奋战,1957年9月25日,大桥工程竣工,比原计划提前两年完工。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正式通车,结束了武汉三镇隔江相望的历史,实现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梦想。
武汉长江大桥的建成,对武汉乃至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不仅将武汉三镇连为一体,结束了南北交通依赖轮渡的历史,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率,还促进了武汉乃至华中地区的经济发展。正如时任铁道部部长滕代远在通车仪式上所说:“武汉长江大桥的通车,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将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除了经济意义,武汉长江大桥还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它多次出现在邮票、纪念章等文化产品中,成为武汉的标志性建筑。1957年10月1日,中国人民邮政局发行了纪43《武汉长江大桥》纪念邮票,这是新中国第一套以桥梁为主题的邮票。1962年4月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武汉长江大桥作为正面图案印制在贰角人民币上。
如今,武汉长江大桥不仅是连接南北的交通要道,更是武汉的城市名片和文化符号。2013年5月3日,武汉长江大桥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历史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的肯定和保护。
从1913年到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历程见证了中国桥梁技术的进步,也折射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这座大桥不仅是武汉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勇于创新精神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