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爆发的双抗市场有多大?

发布时间:2024-09-18

Image

双抗市场正迎来爆发式增长。据西南证券预测, 我国双抗市场规模将从2021年的约5000万美元增长到2030年的108亿美元 ,2022至2030年复合增长率高达81.7%。这一惊人增速背后,是双抗药物在癌症治疗领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

双抗药物通过同时结合两个不同靶点,能够更精准地靶向癌细胞,激活免疫系统攻击肿瘤。 近期在欧洲血液学协会(EHA)大会上公布的一项研究显示, 前沿双特异性抗体药物Englumafusp Alfa和Glofitamab的联合疗法,让超过半数的复发/难治性淋巴瘤患者实现肿瘤全消失。 这一结果令人振奋,凸显了双抗药物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巨大潜力。

事实上, 双抗药物正在重塑肿瘤免疫治疗格局。 与传统单抗药物相比,双抗具有更强的靶向性和更高效的免疫激活能力。例如,罗氏的双抗药物Hemlibra(靶向FIX×FX,治疗血友病)和Faricimab(靶向Ang-2×VEGF-A,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眼病)在2023年的销售额分别达到51.79亿美元和27.30亿美元,几乎占据了全球双抗市场的90%。这充分说明了双抗药物在特定疾病领域的优势。

然而,双抗市场的发展也面临着挑战。目前全球上市的双抗药物仅超过15款,与单抗药物相比仍处于起步阶段。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 到2030年全球双抗市场规模将达到800亿美元,中国市场规模将超过100亿美元。 这意味着未来10年双抗行业将保持高速增长,但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研发和市场开拓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生物医药企业正在加速布局双抗赛道。根据医药魔方数据库,自2020年至2023年底, 已有14个国产双抗创新药项目出海,交易总金额达到221.38亿美元。 这反映了中国生物医药创新的国际竞争力正在不断提升。

以岸迈生物为例,该公司近日宣布将BCMA/CD3双抗EMB-06授权给Vignette Bio,后者将获得大中华区以外的独家开发和商业化权利。根据协议,岸迈生物将获得总计6000万美元的首付款,以及最高5.75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这一交易不仅体现了中国双抗药物的国际认可度,也为中国生物医药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然而, 双抗药物的“出海”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正如和铂医药近期宣布的合作终止事件所示,创新药出海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成药前景的不确定性、临床试验数据的国际认可度、以及与海外合作伙伴的协同效应等。

尽管如此,双抗市场的未来前景仍然广阔。随着技术平台的日益成熟和获批药物种类的增多,双抗药物有望在更多疾病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对于中国生物医药企业而言,把握双抗市场的机遇,不仅意味着巨大的商业价值,更是提升国际竞争力、推动中国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