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9
无砟轨道,这个看似陌生的专业术语,却是中国高铁飞速发展的关键所在。与传统的有砟轨道相比,无砟轨道采用混凝土、沥青混合料等整体式道床,具有平顺性好、稳定性强、使用寿命长等优势,能够满足时速250公里以上的高铁运行要求。
中国无砟轨道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04年9月。当时,原铁道部决定在连接四川遂宁与重庆的遂渝铁路建设我国首条无砟轨道试验段。这条全长13.16公里的试验段,涵盖了桥梁、隧道、涵洞、站场等多种类型的路段,为无砟轨道技术的研究提供了理想的试验环境。
2006年12月底,蔡家无砟轨道试验段建成,创造了在大跨桥上铺设无砟轨道的世界纪录。2007年1月,我国自主研发的“长白山”号高速列车在这条试验段上首次跑出了235公里的时速,标志着中国高铁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
无砟轨道技术的突破,对中国高铁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不仅填补了中国在这一领域的技术空白,更为中国高铁走向世界奠定了坚实基础。如今,中国高铁已经成为“中国制造”的一张亮丽名片,无砟轨道技术更是其中不可或缺的核心竞争力。
然而,无砟轨道技术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与有砟轨道相比,无砟轨道对精度控制的要求极高,轨距误差需要精确到1毫米才能保证车辆平稳运行。这不仅对轨道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对铁路养护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面对这些挑战,中国铁路工人展现出了顽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他们不断摸索,总结出一系列无砟轨道养护的“套路”,如对分动歪锁闭道岔缺口调整的“大紧小松”四字口诀,以及增加的道岔2MM卡组试验等。
展望未来,无砟轨道技术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如何进一步提高轨道的稳定性和耐久性,如何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地理环境,如何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运行速度,这些都是无砟轨道技术需要继续攻克的难题。
无砟轨道技术的发展,不仅推动了中国高铁的飞速发展,更见证了中国从“铁路大国”向“铁路强国”的转变。它是中国高铁技术创新的缩影,也是中国铁路人不懈努力的结晶。随着无砟轨道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高铁将在世界舞台上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