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03
近日,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禁止学生染彩发的事件引发热议。该校规定,学生来校时如果染了彩发(深棕色、深咖色除外),必须将其染回黑色。这一规定并非孤例,近年来多所高校出台类似“奇葩校规”,引发学生和网友的广泛讨论。
大学禁止学生染发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学校管理者认为,学生应该保持朴素自然的形象,染发会让人联想到不良青年。二是管理便利性的考虑。统一的发型要求可以减少管理成本,避免学生在穿着打扮上过度追求个性而影响学习。
然而,这种做法是否真的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大学氛围?答案值得商榷。
大学本应是一个兼容并包、鼓励创新的地方。正如山东大学学生马田所言:“大学阶段处在中学和工作之间,毕业后很多工作岗位都要求员工不能染发,再加上我们在中学本来就不允许染发,如果想把头发染成自己喜欢的颜色,那唯一的机会很可能就只有在上大学的这几年了。”
禁止学生染发,实际上限制了学生表达个性、展现自我的机会。这与大学应该培养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人才目标背道而驰。
相比之下,国外一些大学对学生染发的态度更为开放。例如,美国加州在2019年通过了CROWN法案,禁止基于发型的种族歧视。这一法案不仅保护了非裔美国人的权益,也体现了对多元文化的尊重。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国外大学对学生发型完全没有要求。一些美国大学仍然有严格的着装规范,但这些规范更多是出于职业素养的考虑,而非简单地禁止个性表达。
大学应该是一个允许学生探索自我、展现个性的平台。正如一位网友所说:“染发并不能代表什么,染鲜艳的颜色也只是年轻人表达自己的一种方式,无论染什么颜色都不能代表一个人的人品。”
因此,大学管理者应该重新思考这些“奇葩校规”的必要性。与其简单粗暴地禁止,不如引导学生在追求个性的同时,也要注意场合和分寸。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营造出兼容并包、鼓励创新的大学氛围,培养出既有个性又懂得自律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