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越级提拔为安徽省委书记,废除过很多特权,至今仍被百姓怀念

发布时间:2024-09-19

这位干部是实施“包产到户”的第一人。

在当时,动荡刚刚结束,人们的思想尚未完全解放,对集体仍存有执念,没人敢贸然担任“出头鸟”。

但他迎着压力,迈出了艰难的一步,打响了农业改革的第一枪,破除了陈旧的生产关系,释放了被束缚的生产力,给农业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他就是黄璜。

黄璜出身于农民家庭,13岁时便参加了革命,解放战争末期加入党组织。

新中国成立后,他被调到中共华东局担任机要电台台长,后又转任地方政府要员,主要负责统战等工作。

动荡时期,他遭受了严重迫害,不断被污蔑和批斗,直到动荡结束后才得以恢复名誉,并被安排到安徽无为县担任县委副书记。

无为县的经济状况一直不佳,粮食产量连续多年下滑。

黄璜上任不久,各乡镇就纷纷打报告向他请求救济粮,这让他非常疑惑:明明这一年丰收,也没有天灾,为什么无为县会缺粮呢?为了解答案,他亲自下基层调研,结果发觉农民们并不热衷于工作,自己在时装模作样,自己走了就开始偷懒。

黄璜并不认为大家懒惰、自私,中国人民是最勤劳的,这点毋庸置疑。

他认为大家对劳动提不起兴趣,主要是因为生产关系束缚了生产力,抑制了生产积极性。

要扭转这种状况,必须进行改革,实行“分家”,让每个人各自劳动。

尽管当时社会意识形态依然保守,“左倾”思潮尚未完全消除,大家都在观望,谁也不敢先试。

然而,黄璜毫不犹豫地召集县委以及各乡镇干部,阐述自己的想法,并提议举手表决是否推行“大包干”。

最终,多数干部赞成黄璜,投了同意票。

于是,黄璜秘密下达文件,指示各公社分产分地,各家各户自行耕种土地。

一年后,改革初见成效,无为县迎来大丰收,不仅解决了粮荒问题,还向国家上缴了足量的公粮。

后来,黄璜因功被提拔为六安地委高干,并于1983年被越级提拔为安徽省省委书记。

时任国务院高干的万里同志对他寄予厚望,一再叮嘱他上任后要埋头实干,为人民谋福利,切勿辜负党中央的重托。

黄璜谨记上级领导的教诲,赴任后兢兢业业、一心建设民生。

此外,他还大刀阔斧进行内部改革,废除了许多特权,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深刻践行依法行政的理念。

1989年,黄璜被调到宁夏担任自治区书记。

根据宁夏的实际情况,他提出“黄河经济”概念,主张围绕黄河构建以水利、水电为主、以特色农业为辅的生态系统,最大限度发挥黄河的特性,力争打造第二个河套。

然而,要干实事需要资金,当时宁夏财政状况不佳,根本没钱搞大工程。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黄璜亲自上中央“要钱”,通过软磨硬泡终于争取到2000多万元,他将这笔钱全部投入基建,同时广泛招商引资,由自治区政府牵头自筹经费开展项目。

经过五年的励精图治,宁夏焕然一新,经济增长势头迅猛,自治区财政窘境得以大大缓解,有了不少“闲钱”。

有人建议黄璜将这些钱全部投到新兴的能源、房产行业中,但他并未采纳,将钱分为多份,分散投资,尽可能规避风险。

除此之外,他还致力于扶贫事业,想方设法为偏远地区谋福利,让百姓早日脱贫,过上小康生活。

新世纪伊始,他主动退出领导岗位,让年轻人上来锻炼。

奔波了一辈子,他该好好休息了。

黄璜是优秀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将自己一生奉献给了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为新中国的披荆斩棘、奋勇前进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动荡之后那个敏感时期,他敢为人先,顶住压力推行“包产到户”政策,一举释放了生产力,打造了农业发展的新局面。

调任宁夏后,他全力规划发展之路,推动经济崛起,实现新的跨越。

如今,许多百姓仍怀念他执政的日子,这无疑是对他最好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