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6
状元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殿试中取得进士第一名的称谓。 为什么称作“状元”而不是别的名字呢?原来在唐朝,科举考试结束后,主考官会将录取名单交到门下省,然后门下省撰写状子,呈报皇帝,这份状子里的第一名当时称为“状头”。由于“状头”听起来不雅,后来人们改称为“状元”。
科举考试中,选状元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
在明、清时期,殿试的一、二、三名分别被定名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
从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到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次科考,共计1282年间,共录取有记载的文状元654名、武状元185名。
历史上的第一个状元是唐武德五年的孙伏伽,最后一个状元是清光绪三十年的刘春霖。
在封建时代,文人们视考取状元为跻身仕途的唯一途径。“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些激励了无数学子勤学苦读,奋力争取中状元。
中状元者被称为“大魁天下”,因为其在殿试中名列第一甲,又被称作“殿元”,因其在三鼎甲中居首,亦称“鼎元”。
古代考取状元并不容易,需要经过童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多个阶段。
殿试通常由皇帝钦命大臣主持。
一旦高中状元,会有披红挂彩、敲鼓鸣金、骑马游街的盛大庆祝场面。
一 副对联生动描绘了中状元前后的境遇 :
旧岁饥荒,柴米无依。走出十字街头,赊不得,借不得,许多内戚外亲,袖手旁观,无人雪中送炭;
今科侥幸,衣禄有望。夺得五经魁首,姓亦扬,名也扬,不论张三李四,踵门庆贺,都来锦上添花。
至于“榜眼”,是古代科举考试中——殿试取得进士第二名的称谓。“榜眼”之名要晚于“状元”,在唐代并未发现有这个称呼。
实际上,“榜眼”和“状元”、“探花”一样,都是民间的习惯用语,并非官方称谓。
在朝廷正式发放的金榜上,只称进士一甲第一名、第二名和第三名。
“榜眼”首次出现于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
最初,第一名称作状元,第二和第三名均称为榜眼,意指这两名分立状元左右,有如一双眼睛。
据清代赵翼在《陔余丛考》中考证,北宋时第三名也被称为榜眼,因眼必有二,故第二、第三名皆为榜眼,后来第三名被称为探花,第二名专称榜眼。
“探花”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朝,但当时并非指殿试进士的第三名,只是一种戏称,与名次无关。
在唐朝,杏园宴在每年春季举行,新科进士为了庆祝自己中第,会举行一场游园盛会,称为“杏园宴”,挑选两名年轻英俊者作为“探花使”,负责采摘鲜花迎接状元。
于是,这两人被称为“探花郎”。
因此,当时的“探花”只表示榜中较为年轻者,与殿试名次无关。
“探花”在五代、北宋期间极少出现,因为当时的都城没有杏园,自然也无探花郎。
在什么时候“探花”成为进士第三名的代称,已难以确切回答。
根据清人赵翼的《陔余丛考》推测,大约从明朝开始,“探花”才专指为殿试第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