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03
“现在孩子想要入团也这么困难了。”一位家长在论坛上感叹道。近年来,随着共青团改革的深入,入团门槛不断提高,名额大幅减少,曾经普遍的入团现象已成为过去式。
以高中为例,有家长反映“一个班就一个名额,根本抢不到了”。这一现象背后,是共青团“严把入口关”的改革要求。根据上海共青团制定的“计划表”,初中毕业班团青比要求是20%,高中毕业班团青比要求是40%。相比之下,过去一些重点高中的团青比高达近80%。
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上海等地推出了“争章推优入团”机制,试图用“标准”来保证入团的“结果公平”。这一机制的核心是“争章”,要求每一名少先队员都需要完成乐于助人、遵守课堂纪律、道德优良、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小任务”。在每一所小学的每一个班级,教室墙上都有这样的星星榜、争章榜。
到了初中阶段,上海将增加两颗“推优入团星”。少先队员在七至九年级期间,只要在任一年级争得对应年级组织类基础奖章,并完成该章目原有超标加星,就可在当年级申请续加“推优入团星”。得到一颗星的,可成为入团积极分子候选人。
这种新机制的优势在于,它为入团提供了一个相对客观、可量化的标准。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团委书记、大队辅导员张聪辉表示:“尽管要填的表格多了、工作内容也多了,但老师们很支持,一切拿标准说话,有理有据、公平公正。”
然而,这种机制也面临着挑战。有家长担心,过于强调量化指标可能会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如何确保评价过程的公平公正,也是需要持续关注的问题。
尽管入团难度增加,但其意义依然重大。入团不仅是政治身份的象征,更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里程碑。它鼓励青少年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培养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因此,家长和学生应当理性看待入团问题,不应将其视为单纯的“升学加分项”,而应将其作为自我提升和成长的重要机会。
总的来说,入团标准的提高和流程的规范化,是共青团改革的重要举措。它既是对青少年政治引领工作的深化,也是对青少年成长成才的更高要求。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评价机制,确保既能选拔出优秀人才,又能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同时,也要引导家长和学生正确看待入团问题,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自身成长和全面发展上,而不是过分纠结于是否入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