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珍稀植物之珙桐

发布时间:2024-09-16

Image

在成都大运会闭幕式上,一棵3D大树扎根在舞台上,白鸽般的花朵在枝头绽放。这一贯穿闭幕式的主体视觉形象来源于珙桐,又称“鸽子树”。珙桐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孑遗植物之一,有着极高的生物学和生态学价值。

珙桐是蓝果树科珙桐属落叶乔木,其花朵盛开时外形洁白、形似白鸽展开的翅膀,山风拂动时宛如满树白鸽振翅欲飞,故得名“鸽子树”。在植物学上,珙桐的花朵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花,而是由叶片特化而成的两片独特的、大小不一的苞片,其真正的花是暗藏在苞片下面、呈暗紫色的头状花序。夏季花序初开时,这些苞片泛着新绿;随着盛花期到来,逐渐呈现为乳白色,而后在末花期转为棕黄色凋落。

珙桐被誉为“植物活化石”,是第四纪冰川时期幸存下来的古老孑遗植物之一。在地球上大部分地区的珙桐相继灭绝后,仅在我国四川、贵州、云南、湖南以及湖北等地区的山地环境中幸存。珙桐对生存环境要求极为苛刻,仅生长在气候温凉、湿润、多雨多雾的山地环境,喜酸性或中性土壤,不耐高温、干旱。

珙桐在中国文化中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鸽子被赋予和平、希望和爱的意义,而形似白鸽的珙桐也被认为是和平的使者。汉语中,珙桐的发音与“共同”相近,因此常将珙桐与共同、和谐、团结等概念联系起来,视其为和平团结的象征。

珙桐与大熊猫一样,都是我国宝贵的物种资源。由于种子自然萌发困难、幼苗存活率低,再加上生存环境变化,使得珙桐的天然分布面积和数量急剧下降并濒于灭绝,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为保护这一古老的孑遗植物,我国于1984年把珙桐列入首批8个重点保护的一级濒危物种,并把其多个分布区划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近年来,科学家通过研究揭示了珙桐的传粉特点,为其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一些地区的珙桐种群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一些园林单位也培育出大量珙桐树苗。然而,珙桐的保护仍面临挑战。2021年,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引种栽培珙桐30多年来首次迎来开花,这表明珙桐对环境的适应性仍然有限。

珙桐作为“植物界大熊猫”,其保护工作不仅关乎物种的存续,更关系到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和生态系统的平衡。我们应该共同努力,保护这一珍稀植物,保护多样的自然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