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与李善长的恩怨史

发布时间:2024-09-18


李善长

01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五月,大明开国功臣、77岁高龄的韩国公李善长在家中突然自尽。
李家人在处理李善长善后的同时,却迎来了灭顶之灾,因为宫中传来了朱元璋的圣旨。
圣谕的大意是,经过长时间的调查, 李善长与罪臣胡惟庸勾结,意图谋反 ,罪不可赦。
涉及的人员还包括延安侯唐胜宗、南雄侯赵庸、荥阳侯郑遇春等。
然而, 这些所谓的“供词”,都是朱元璋编造的 ,因为供词内容雷同。
随后,锦衣卫迅速出动,按照名单抓人,纷纷押赴菜市口执行斩刑,李家除李善长的儿子李祺与孙子李芳、李茂之外,全家七十余口无人幸免。
应天府一时间腥风血雨,人头滚滚。

02
朱元璋曾多次在人前赞扬李善长为“在世萧何”,极为敬重他,李善长也为大明的建立呕心沥血,立下赫赫战功。
那么,这对昔日的君臣究竟是如何走到今天这一步的呢?

03
李善长,字百室,祖籍濠州定远,比朱元璋大14岁。
两人的初次相遇是在至正十三年(1353年),当时朱元璋刚脱离郭子兴,南下攻取滁州。
虽然朱元璋有了铁杆班底“淮西二十四将”,但缺乏总协调的负责人, 李善长的出现填补了这个空缺,成为朱元璋的重要助手
有人会好奇,文弱的李善长如何协调那些武将?一方面,李善长是淮西人,有同乡之谊;另一方面,他的武力值也不低。
比如,他曾成功伏击元军,得到了朱元璋的高度评价。

04
李善长受到重用,但也引来了郭子兴的不满。
郭子兴希望李善长跳槽,以高待遇劝李,但李善长拒绝了,坚定表示要效忠朱元璋。
这也说明了李善长的工作能力和忠诚度。
《明史·李善长传》记载了他在朱元璋手下的种种功绩,包括处理将领之间的矛盾以及成功伏击敌军。

05
李善长对朱元璋死心塌地,朱元璋也给予了丰厚的回报。
大明建立之前朱元璋封过三个人为公爵,李善长居首
大明建立后,李善长继续受重用,被封为太子少师,负责朱标的教育,还兼任重礼之责,享有特殊待遇。

06
然而,大功若无用,未免功高震主。
李善长感受到了压力,遂在洪武四年(1372年)提出辞职 ,朱元璋同意了,但李善长并没有真正退休,而是推荐了胡惟庸接班。
这无异于在幕后操控朝政,将胡当作木偶,继续掌握实际权力。
这种权力结构引起了朱元璋的不安。

07
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发,宰相制被废 ,朱元璋明白要彻底拔除隐患,必须对李善长下手。
但李善长虽已半退休,没有实证贸然动手会引发朝廷动荡。
于是朱元璋设计了两步操作:一是清理胡案余党,二是培养新一代将领,以瓦解旧势力。

08
李善长觉察到了危险,但已无退路。
他选择以进为退,向汤和借300名军士修房子,希望以自污示弱,表明无意谋反。
然而朱元璋却看穿了这一切,决定彻底铲除此隐患。

09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终于动手,捉拿李善长亲戚丁斌,并通过酷刑得到李善长参与谋反的“证据”。
以此为依据,朱元璋决定铲除李善长一门,制造了一场血腥惨剧。

10
综上所述,作为朱元璋的重臣,李善长最终未能善终。
他的“罪过”,在于活得太长,手伸得太长,朱元璋为防后患只能痛下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