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校名及校训的由来,很多人都不知道!

发布时间:2024-09-16

Image

清华大学的校名和校训,承载着这所百年学府的历史与精神。然而,许多人并不知道它们背后的故事。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1911年创办的“清华学堂”。这个名字源于其所在地——清朝皇家园林“清华园”。1912年,学校更名为“清华学校”。直到1928年,才正式定名为“国立清华大学”。这一演变过程,见证了清华从一所留美预备学校发展成为中国顶尖高等学府的历程。

更鲜为人知的是,清华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并非一开始就有的。1914年,著名思想家梁启超在清华作了一场题为《君子》的演讲。他引用《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勉励清华学子要做“真君子”。这番话引起了师生的广泛共鸣,逐渐成为清华的精神内核。

1917年,清华学校制成学生兵操训练营军旗,首次公开使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八个字。1926年,这八个字被正式确定为校徽的一部分,间接表明它已成为清华的校训。然而,在新中国成立前,校训并没有得到特别重视。许多学生在校期间甚至不知道校训是什么。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高校不再沿用旧校训,清华也不例外。校训一度被“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等新的口号所取代。直到上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目标的提出,沉睡已久的清华校训才被重新唤醒。

1999年,时任校党委书记贺美英在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特别提到校训,希望同学们“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校训和‘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清华学风永远伴随你们去拼博人生。”2001年,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建校9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也强调了校训的重要性。

如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不仅成为清华人的精神支柱,也被认为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民族魂。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以及“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包容品格。这种精神,在清华百年发展历程中不断被传承和发扬光大。

从被忽视到重新被重视,清华校训的历程折射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轨迹。它不仅是清华的精神内核,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在新时代,它将继续激励清华人乃至全体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