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第一人”凌志军:坚持不化疗,5年从晚癌到痊愈,咋做到的

发布时间:2024-09-16

Image

凌志军,这位曾经的人民日报资深记者,因两次战胜晚期癌症而被称为“抗癌第一人”。他的抗癌经历不仅是一个医学奇迹,更是一个关于勇气、智慧和生命意义的动人故事。

2007年,44岁的凌志军被诊断为肺癌晚期,癌细胞已扩散至颅内。医生断言他“活不过3个月”。然而,凌志军并没有放弃。他拒绝了传统的化疗方案,选择了一条非传统的康复之路。5年后,当他再次接受检查时,医生惊讶地发现他体内的肿瘤几乎消失了。

凌志军的抗癌成功,源于多个关键因素。首先,他保持了积极乐观的心态。在《重生手记》中,他写道:“我似乎看到大洋彼岸出现的一线曙光,然而它距离我们那么遥远,就像在一条又长又黑的隧道尽头的一盏灯烛。”这种乐观态度不仅给了他继续战斗的勇气,也可能在生理上帮助抑制了癌细胞的生长。

其次,凌志军展现出了作为“聪明患者”的特质。他没有盲目听从医生的建议,而是主动学习癌症知识,深入了解自己的病情。他拒绝了可能带来严重副作用的化疗,选择了更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这种自主性和判断力,是许多癌症患者所缺乏的。

在生活方式上,凌志军也做出了重大改变。他放弃了繁忙的工作,开始关注“吃、喝、拉、撒、睡”这些基本需求。他每天保证充足的睡眠,坚持散步和登山,保持积极的心态。这些看似简单的改变,实际上是对现代人快节奏、高压力生活方式的一种反思。

凌志军的案例对癌症治疗提出了几点启示。首先,它强调了患者自主性的重要性。患者应该积极参与治疗决策,而不是被动接受医生的安排。其次,它提醒我们重新审视过度治疗的问题。正如凌志军所说:“花钱多的办法不一定就是最好的办法。”

然而,我们也需要理性看待凌志军的案例。每个癌症患者的情况都是独特的,不能简单复制他的做法。正如凌志军自己所说:“我并不想责备哪一个医生。因为医生的问题是更大的社会问题的反映。”医患之间应该建立信任,共同制定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

凌志军的抗癌经历,不仅是一个关于战胜疾病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如何面对生命挑战的启示。它告诉我们,在面对绝境时,保持乐观、主动学习、关注基本需求,这些看似简单的做法,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但同时,我们也需要保持理性,认识到每个案例的独特性,不能盲目模仿。

总的来说,凌志军的案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癌症治疗的新视角。它提醒我们,在医学进步的同时,也要关注患者的心理需求和生活质量。只有将医学治疗与人文关怀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