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

发布时间:2024-09-16

清代围棋巨匠范西屏与施襄夏,号称“棋圣”,二者同乡同龄,且皆为同一门派的弟子。

施襄夏虽晚入师门,性格却显得急躁,在与范西屏对弈时,心中只求胜利,结果频频败局,令他备感失落。

因不满自身的成长,施襄夏一怒之下离开了师门,决心不再求学。

回乡途中,在一座山亭上,他看到一盘巧妙的石子棋局,忍不住开始琢磨,发现棋中蕴含着无穷的奥秘。

正当他出神之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道士走了过来,原来这盘棋局正是老道士所设。

老道士自称棋艺平平,只在山中修道,欣赏飞瀑流泉时偶然心血来潮,便随意摆放了一子。

从此,施襄夏请教对弈,希望能从中获得启迪。

道士执黑棋,施襄夏执白棋,没过多久,白棋便陷入苦战,几乎全线溃败。

老道士放下棋子,感叹道:“你已败得惨重,何必再下?”施襄夏羞愧难当,想跪拜以求指导,然而遭到了拒绝。

老道士说:“下棋并非单靠教授,也不应强求胜负。

获益全在于个人的领悟,若心中无棋,处处皆为棋!”

他指着山涧的溪水说:“你看那山涧间的溪水,流动自如,恰似不争先!”

“流水不争先”,这番平淡却深邃的话语如同醍醐灌顶,令施襄夏醒悟,流动的水遇到障碍时能够灵活转身,随着水量的增加,障碍便不再显得重要!

“流水不争先”的智慧来自老子《道德经》中的教导,其中提到,“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不敢为天下先”,“为而不争”等等,皆在阐述“不争先”的智慧。

一、人不能与自然争先

天道自有其运转规律,无需仰赖外物,因此称为“自然”。

贾平凹提到:“在这个星球上,既有人,又有草木,草木的成长与人类是如此相似。”

人类与万物共享这片自然,彼此之间应是平等的,对自然需抱有尊重之心。

古人早在几千年前就已明确规定,《礼记》中指出不能随意伤害青苗与幼畜,春季也不可随意伐木。

唯有真正尊重自然,方能懂得生命的珍贵。

二、个人不能与群体争先

个人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国家和社会群体的影响。

生于盛世,自然可以纵情山水;而在社会动荡时,往往只能四处逃窜。

若一个人的见解超越了时代,对他而言似乎只会成为悲剧,他孤独的声音便得不到回应。

三、对别人不必争先

争一时利益,何不放眼长远?

人生有起有落,得意与失意总是相伴而生。

不计较眼前的得失,将目光放得更远,才能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道德经》提到:“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寒山句云:“有人羞辱我,侮蔑我,责骂我,害我,我该如何处置?”

放下与允许,让别人,任其自由,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便能更清楚地看到某些事物的发展。

生活就如流水般缓缓前行,不争先,所争的乃是这源源不断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