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9
倚天剑,以其威名在《倚天屠龙记》中成为峨眉派的镇派神兵。
倚天剑的起源究竟为何?
“符文彩,佩利剑”
,这是西周时期贵族的风度象征。
然而,这并非因战争所致,因为周朝的主流战争形式为车战和弓箭战。
因此,神射手多出现在周朝(春秋时期)。
但若论铸剑术,吴越人的技术独步天下。
莫将干邪、欧冶子所铸的龙泉宝剑、吴王夫差的剑以及勾践的青铜剑,都是名扬天下的利器。
吴越地区多山林和水域,车战和箭术并非其主流战术,水战和短兵相接才是主要的战争模式。
因此,吴越对于铸剑术的重视程度甚至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
楚国与吴越关系密切,越国最终灭了吴国,楚国又灭了越国,而越人的工艺传承也随之南传入闽。
铸剑之术在楚国也得到了极大发展,楚国士大夫们普遍佩戴高冠长剑。
想想屈原,他的特色头冠高高在上,长剑傍身,身形瘦削,身高出众,这正是当时楚国贵族的风尚。
《九歌》中有言: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
“抚长剑兮玉珥,璆锵鸣兮琳琅”
,
“竦长剑兮拥幼艾,荪独宜兮为民正”
等等。
倚天一词初次出现,却竟是夸夸其谈的产物。“趣闻赋”记载,楚襄王与唐勒、景差、宋玉在阳云之台游玩时,就开始了这种夸张的娱乐。
楚襄王曰:“吾持太阿之剑,剥杀世人,血流成河,战车难行。” 唐勒曰:“我一发怒,天柱断裂,北斗震怖,泰山崩平。” 景差则称:“我一笑城破,舌及几万里。” 宋玉出言:“我以地为车,天为车盖,佩剑耿介,惊天动地。” 其意是:我的长剑直达天际,甚至穿越天际之外。
这正是倚天一词的最初含义。
“倚天”本用于形容长剑之长。
楚国与秦国的联姻,使楚国文化得以不断输入秦国。
楚国的外戚势力延续百年,如宣太后、穰候魏冉、华阳夫人、阳泉君等。
嬴政即位便因华阳夫人的引荐,而有了嬴政登基的机会。
秦始皇的长剑,在荆轲刺秦时发挥了重要作用。
荆轲刺秦时,嬴政无法拔出背后的长剑,自此秦始皇增加了一位专职持剑侍从,以便随时拔剑行事。
汉代继承了楚文化,巫蛊与谶纬之术成为常见手段,同时也流行佩剑。
著名的“櫑具剑”便是其中代表。
从此,长剑成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寄托。
唐代,酒剑仙李白在诗中多次提及长剑,“
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
”、“
手中电曳倚天剑,直斩长鲸海水开
”、“
于是擢倚天之剑,弯落月之弓
”、“
拂拭倚天剑,西登岳阳楼
” 等等;唐代诗人张乔也写道“
谁将倚天剑,削出倚天峰
”。
宋朝诗人辛弃疾则有“
倚天万里须长剑
”、“
长剑倚天谁问
”;陆游亦咏“
醉斩长鲸倚天剑,笑凌骇浪济川舟
”,范仲淹更是题诗“
白虹下涧饮,寒剑倚天立
”。
明代“
琴对高山剑倚天
”,连毛泽东也写下“
安得倚天抽宝剑
”。
倚天剑于是成为长剑的代名词,并在明代《三国演义》中首次具象化为一柄宝剑,归属曹操。
到了金庸笔下,更成为峨眉派的镇派神兵。
倚天剑不仅是豪放派诗人的精神寄托,更象征着文人士大夫的剑胆琴心。
不要忘记孔子也是左刀右剑的圣人,虽然与屠龙刀和倚天剑无关,但也代表了剑与刀在精神层面的微妙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