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吃好三样,喝好三样,做好三样

发布时间:2024-09-15

2023年三伏时间:

初伏:7月11日-7月20日,共十天。

中伏:7月21日-8月9日,共二十天。

末伏:8月10日-8月19日,共十天。

三伏天是一年间气温最为炎热的时期。

“伏”字的含义,有说是指“藏邪”,也有说是指炎热天气,“适宜静伏不宜活动”。

在这个高温潮湿的季节,我们应该如何保持身体健康呢?

01

吃好三样

夏天地表虽然炎热,但地底却是凉爽的。

身体也是,所以应减少凉食,多选择热补。

在炒黄鳝时可多加紫苏,包饺子时常用羊肉馅,烧鸭时则应加几片姜。

这些都是温热的调料,能发汗解暑,又不会伤害身体内部。

【吃黄鳝】

/ 夏季滋补,黄鳝不可少 /

夏季入伏,吃黄鳝是进行温补的最佳时机,有“冬病夏治”的功效。

古籍中记载大力丸的配方,其中一味药就是鳝鱼。

三伏天期间,鳝鱼肉质鲜嫩,口感极佳,有“小暑黄鳝赛人参”的美誉。

此时食用鳝鱼最为滋补,能凉血、降低胆固醇,并有助于预防动脉硬化。

【吃饺子】

/ 羊肉饺子的发汗效果 /

有句老话说:“头伏吃饺子,二伏吃面,末伏吃饼。”

自入伏以来,各地都有吃饺子的习俗。

据史书记载,早在魏晋时期,人们就开始在伏天里享用饺子。“伏日食汤饼”的说法流传已久。

夏天炎热,长时间出汗容易造成体力流失,而饺子的蛋白质能够有效补充营养。

此外,夏季人们常待在空调环境中,体内寒气较重,此时适合吃羊肉饺子,让饺子汤中的热气配合发汗,能够帮助祛除夏季的“毒火”。

【吃姜鸭】

/ 适合夏季的温补 /

有句俗话:“冬吃萝卜,夏吃姜。”

在湿热的夏季,鸭肉的肥嫩令人称赞,但姜母鸭却与众不同。

该鸭品种为较少见的红面番鸭,性情刚烈,生命力旺盛,具备优异的滋补及药用价值。

在三伏天气中,鸭肉可与枸杞、党参、黄芪等十多种中药及老姜一同烹调,搭配黑芝麻油,香气扑鼻,色泽诱人,肉质鲜嫩多汁。

02

喝好三样

三伏时天气燥热,人们往往喜爱追求清凉。

但不提倡盲目去喝冰凉的饮品,真正的清爽在于身体的保持平衡。

【喝绿茶】

/ 消热降火,滋养生津 /

绿茶本身具有清凉作用,但应以热饮为主,轻轻发汗来排出体内的暑气。

《七碗茶歌》中提到:“五碗肌骨清,七碗惟觉两腋习习暖风生。”

在炎热的夏季,汗水流失较多,体内的钠与钾容易失衡,这样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夏日中的好茶不光能有效降低心脑血管的危险,还有助于消热降火,滋养生津。

当夏季的困倦袭来时,来一杯热茶,既提神又醒脑。

【喝绿汤】

/ 消肿下气,清热解渴 /

民间流传:“夏喝绿豆汤,冬煮银耳汤。”

袁枚在《随园食单》中提到,熬粥需“水米融合,柔腻如一,方为佳粥”。

在夏季的炎热中,绿豆在水中翻腾,水与豆经过不断磨合,达成某种和谐。

加点冰糖,静置冷却,绿豆汤汁清香四溢,给人清凉舒适的感受。

让心灵静下来,不需要过于复杂的味道。

【喝酸汤】

/ 除热安神,清新止乏 /

酸梅汤是一种生津止渴的饮品,能清理肺气、解除烦闷,是炎热夏天不可或缺的保健饮品。

传说朱元璋曾是酸梅汤的创造者。

他曾是一个销售乌梅的小商贩,因夏天湿热而生病。

后来,他在库房时闻到了乌梅的酸气,顿觉振奋。

经过尝试,他将乌梅与山楂、甘草等药材炖煮成汤,饮用后病愈。

因此,他便开始专注于这种能祛暑的酸梅汤。

朱元璋即位后,仍旧爱喝酸梅汤,常以此来清理体内油腻,益气安神。

031

做好三样

伏天到来,需隐匿沉潜,注重内在修养。

比如静坐,即便仅一刻钟,当你能听到窗外叶子沙沙作响,身上出汗却无所畏惧时,这便是内心的宁静。

【宜静坐】

/ 放松心情,静待内心 /

长久以来,生活节奏过快。

我们每日接收大量信息,内心也随之浮躁。

在应对网络信息的冲击和各种情绪的波动时,静心尤为必要。

正视自己,给自己留一小时至半天的时间,安静地阅读、写作、绘画,甚至做餐饮、听音乐、观影,不必焦虑“接下来我要做什么?”

【宜发呆】

/ 中国人的精神生活 /

其实,万千繁华都抵不过内心片刻的安宁。

比如一个人独自安静发呆,什么也不思考,什么也不需要做,周围安静,仿佛天地之间只剩下自己,流泪无需擦干,勉强的笑容也不必绽放。

在三伏天,炙热的夏日中,发呆后的人就像空瓶,倾倒掉心中的苦与烦。

心灵自然会回归宁静,正如六祖慧能所言:“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宜静心】

/ 心静天气尚可 /

人们常说,热在三伏。

对于中国古人而言,慰夏去火,上士养心。

保持静心的状态,能够抵御夏日的燥气及烦扰,享受清新食材所带来的滋味,从而换来内心的平静。

心静了,外界的热也无法干扰我们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