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02
8月22日,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4个节气——处暑。这个标志着夏季结束、秋季开始的节气,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天文节点,更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
“处暑”二字源自《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这意味着,从这一天开始,炎热的夏季将逐渐远去,凉爽的秋天即将到来。处暑通常出现在每年的8月22日至24日之间,今年的具体时间是8月22日22:54:48。
随着处暑的到来,天气开始由湿热转为温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指出:“处暑之后,暑热天气还会延长一段时间,气候特点渐渐由湿热转为温燥,此时湿邪逐渐消退但仍有余留。”因此,在饮食上,应以清淡为主,多食用莲子、芡实、薏米、冬瓜等健脾养胃的食材,少吃油腻和寒凉食物。
此外,由于昼夜温差加大,人们容易感到疲劳,这就是所谓的“秋乏”。国家卫生健康委专家建议,应保证充足的睡眠,比夏季增加1小时睡眠为宜,并保持早睡早起的习惯。同时,适当进行户外运动,如郊游、登山等,有助于缓解秋乏,增强体质。
处暑时节,各地会举行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在沿海地区,开渔节是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浙江省的象山开渔节、舟山开渔节等,都会在处暑期间举行。届时,原本平静的海面会变成千帆竞发的壮观景象,渔民们带着对丰收的期待出海捕鱼。
在内陆地区,人们则会举行祭祖活动。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人们会祭祀祖先,供奉新米等农作物,表达对丰收的喜悦和对逝去亲人的怀念。此外,放河灯也是处暑期间的一项重要习俗。人们在河灯上写下祝福,放入江河湖海中,寄托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对农业生产而言,处暑是一个关键的节点。正如农谚所说:“处暑十日忙割谷。”此时,南方大部分地区的中稻已经成熟,农民们忙着收割。同时,也是播种秋作物的好时机,如“处暑种荞,白露看苗”、“立秋种白菜,处暑摘棉花”等,都体现了处暑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
然而,处暑时节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王志宏提醒:“慢性病人群要养成合理的膳食习惯,食物多样、合理搭配;科学规律进餐,定时定量、清淡饮食、戒烟限酒,预防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这不仅适用于慢性病患者,也是对所有人的一份健康建议。
处暑,作为夏秋之交的重要节点,不仅是一个节气,更是一种生活智慧的体现。它提醒我们,随着季节的更替,要适时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顺应自然的变化。无论是饮食、作息,还是农业生产,都需要在这个时节做出相应的调整。让我们珍惜这个美好的季节,感受大自然的馈赠,迎接秋天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