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命名方法

发布时间:2024-09-03

Image

台风,这个每年都会给沿海地区带来巨大影响的天气系统,曾经是没有名字的。直到20世纪初,人们才开始给台风起名字。那么,这些台风的名字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台风命名从无到有经历漫长过程

在古代,人们把台风叫飓风。到了明末清初,才开始使用“颱风”这一名称。1956年,“颱风”简化为“台风”。而给台风起名字,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当时,一些加勒比海岛屿的居民根据飓风发生的圣历时间命名飓风,如1825年7月26日的飓风就被命名为“圣大安娜”。

真正系统地给台风命名,始于20世纪。1947年,美国首先确定了以英文字母为字头的少女名给大西洋飓风命名。这种方法后来扩展到西北太平洋的台风。直到1997年,世界气象组织才决定采用具有亚洲风格的名字来命名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

140个台风名字背后的文化交融

目前,台风命名表上共有140个名字,由14个台风委员会成员提供。每个国家或地区提供10个名字,按顺序年复一年循环使用。这些名字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特色。

中国提供的名字多以神话人物为主,如“悟空”、“电母”、“海神”等。日本则喜欢以星座命名,如“天兔”、“摩羯”、“天琴”。东南亚地区倾向用动植物命名,如“鹦鹉”、“圣帕”(淡水鱼)、“灿鸿”(一种树)。

台风命名规则严格避免歧义

为了确保台风名字的适用性,世界气象组织制定了严格的命名规则:每个名称不能超过9个字母、容易发音、在各成员所使用的语言中没有不良含义、不会给各成员带来任何困难、不允许是商业机构名称、应得到台风委员会全体成员的认可(一票否决)。

重大灾害台风将永久保留名字

有趣的是,如果某个台风造成了特别重大的灾害或人员伤亡,它的名字就会被永久保留,不再用于其他台风。例如,2005年造成近百人死亡、经济损失达74.78亿元的“龙王”台风,其名字就被从命名表中删除,成为中国大陆提供的台风名称中第一个“退役”的名字。

国际合作确保台风命名统一性

台风命名的国际化协调,体现了全球气象合作的重要性。1997年,世界气象组织决定采用具有亚洲风格的名字来命名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就是为了便于各国人民防台抗灾、加强国际区域合作。

从无名到编号,再到如今富有文化特色的命名方式,台风命名的历史反映了人类对这一自然现象认识的深化,也体现了国际社会在应对自然灾害方面的合作精神。未来,随着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台风活动可能会更加频繁和剧烈。如何更好地命名和应对台风,仍将是全球气象界面临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