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相轻,自古而然,魏文帝曹植的老辣点评

发布时间:2024-09-18

Image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这句出自魏文帝曹丕《典论·论文》的名言,道出了一个千古不变的文化现象。曹丕在文中指出,文人之间相互轻视的现象由来已久,这不仅反映了他对当时文坛生态的深刻洞察,也揭示了人性中难以避免的弱点。

文学创作的主观性与多样性

“文人相轻”的根源之一,在于文学创作的主观性和多样性。正如曹丕所言:“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而文学创作又涵盖了多种体裁和风格。当文人们以自己的长处去衡量他人的短处时,难免会产生轻视之心。

以东汉时期的傅毅和班固为例,两人在才华上不分伯仲,但班固却在给弟弟的信中轻视傅毅,称他“下笔不能自休”。这种以己之长攻人之短的做法,正是“文人相轻”的典型表现。

文人之间的竞争与嫉妒心理

“文人相轻”现象的另一个原因,在于文人之间的竞争关系。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文人们为了获得更多的关注和认可,往往会不自觉地贬低他人。这种竞争不仅体现在文学创作上,还可能延伸到政治、社会地位等多个层面。

以魏晋时期的“建安七子”为例,尽管他们都是当时邺下文人集团中的佼佼者,但想要让他们之间互相服气,也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这种相互不服气的心态,往往源于对自身才华的自信,以及对他人的嫉妒。

文学评价标准的不确定性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这句话生动地描述了文学评价的不确定性。与武学或其他实用技能不同,文学作品的价值难以用明确的标准来衡量。这种不确定性为“文人相轻”提供了土壤,也让文人们更容易陷入无休止的争论之中。

文人相轻现象的双重影响

“文人相轻”现象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消极的一面是,它可能导致文人间的内耗,影响文学创作的氛围。正如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所言,一些才华横溢的文人往往性格上有“缺陷”,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人际关系,也可能阻碍了他们才华的充分发挥。

然而,“文人相轻”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它促使文人们不断追求卓越,努力超越他人。在相互竞争的过程中,文学创作也可能因此而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面貌。

曹植的才华与自省

即使是才华横溢如曹植,也未能完全摆脱“文人相轻”的影响。曹植曾说“辞赋小道”,这或许是他对文学价值的一种谦虚之词,但也反映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即使是文人也可能会对自己的身份产生轻视。

呼吁文人间的相互尊重与合作

面对“文人相轻”这一古老而普遍的现象,我们或许无法完全消除它,但可以努力减少其负面影响。文人们应该学会欣赏他人的长处,取长补短,共同推动文化的发展。正如韩愈和柳宗元那样,尽管在政见和文学主张上存在分歧,但他们依然保持了深厚的友谊。

在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文人相轻”的现象似乎变得更加普遍。社交媒体上的观点之争,往往演变成无谓的口水战。然而,我们更应该珍惜这个可以自由表达思想的时代,用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面对不同的声音。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但这不应该成为我们放弃努力的理由。相反,我们应该以此为鉴,努力培养谦逊和包容的品质,让文学创作在相互尊重的氛围中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