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地方特色美食——天津篇5 耳朵眼炸糕

发布时间:2024-09-16

Image

天津的耳朵眼炸糕,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段历史,一种文化。这种被誉为“天津三绝”之一的传统小吃,已经走过了一个多世纪的历程,成为了天津这座城市的味觉记忆。

耳朵眼炸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朝光绪年间(1900年)。当时,一位名叫刘万春的回民在天津北大关东侧一条狭长的胡同口开设了一家炸糕店。由于店铺紧邻一条形状酷似耳朵的小胡同,人们便戏称它为“耳朵眼炸糕”。刘万春凭借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配方,使得这种炸糕迅速走红,赢得了“炸糕刘”的美誉。

耳朵眼炸糕的制作工艺堪称一绝。最初,它并非使用糯米,而是选用北方上等的黏黄米。如今,虽然改用了江南的优质糯米,但依然保留了传统的水磨发酵工艺。红小豆和赤白砂糖炒制成的馅料,更是经过精心调配,甜度适中,口感细腻。炸制过程中,采用温油下锅、热油出锅的方法,使得炸糕外酥内软,香气四溢。

这种炸糕不仅味道独特,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天津,人们常常用“糕”字谐音“高”,寓意“步步高升”。因此,无论是生日还是喜宴,耳朵眼炸糕都是不可或缺的吉祥食品。这种文化意蕴,使得耳朵眼炸糕超越了单纯的美食范畴,成为了天津人生活中的一部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耳朵眼炸糕也在不断适应现代人的口味。除了传统的豆沙馅,如今还推出了紫薯、芝麻、桂花等多种口味。然而,无论口味如何变化,其核心的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始终未变。2009年,耳朵眼炸糕被列入天津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不仅是对其历史价值的肯定,更是对其文化传承意义的认可。

如今,走进天津的古文化街,你依然可以看到排队购买耳朵眼炸糕的人群。那一块块金黄酥脆的炸糕,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味蕾,更承载着天津人的集体记忆。对于外地游客来说,“不吃耳朵眼炸糕,不算来过天津卫”已经成为一种共识。

耳朵眼炸糕的故事,是天津这座城市的缩影。它见证了天津的变迁,记录了天津人的生活,也诠释了天津人对美食的执着追求。在品尝这道传统美食的同时,我们品味的不仅是味道,更是一种文化,一种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