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9
澳大利亚和丹麦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发现, 孕妇在怀孕期间服用抗生素会增加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患感染性疾病的风险。 这项发表在《国际流行病学杂志》上的研究分析了1995年至2009年间约77万名丹麦儿童的数据,结果显示,孕期服用抗生素将导致孩子在0至14岁期间感染疾病的风险增加约20%。
这一发现引发了人们对孕期用药安全性的关注。研究人员认为,这种风险增加可能与肠道微生物群的影响有关。顺产婴儿的肠道微生物群主要来自母亲的肠道及产道,而剖腹产婴儿则从母亲的皮肤和医院环境中获取微生物群。领导这项研究的杰茜卡·米勒指出, 服用抗生素会破坏肠道中的菌群平衡 ,而健康的菌群对儿童免疫系统发展和预防疾病十分关键。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孕妇在面对感染时应完全避免使用抗生素。事实上,孕妇发生孕期感染很常见,并且需要接受适当治疗。关键在于如何在保护母亲健康和避免对胎儿产生不利影响之间找到平衡。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根据药物对胎儿的致畸情况,将药物对胎儿的危害等级分为A、B、C、D、X共5个级别 ,危害性依次递增。在孕期可选用的一些相对安全的抗生素包括阿莫西林、头孢克洛、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林霉素和林可霉素等。这些药物普遍毒性较低,对胎儿无致畸作用。
然而,并非所有抗生素都适合孕妇使用。例如,头孢匹罗和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可能对胎儿产生不利影响,医生通常会尽量避免使用。红霉素对肝脏有潜在毒性,不适宜长期使用。甲硝唑虽然属于B类药物,但在怀孕前三个月内不宜使用。
值得注意的是, 孕妇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服用了一些应尽量避免或禁止使用的抗生素 ,也不必过于担心。有文献指出,受精2周内,或者说孕4周内,大多数药物要么导致胚胎自然流产,要么不对胚胎造成影响,一般不增加畸形风险。在孕4周到孕12周左右,是药物的致畸敏感期,擅自用药可能造成胎儿组织或器官畸形。
因此,专家建议,孕妇在怀孕期间应尽可能避免服药,尤其是怀孕期间的禁忌类药品。如果在医生评估后认为利大于弊,或在不知已怀孕的情况下服用了药物,也不必过度焦虑。重要的是及时就医,告知医生详细情况,并进行必要的检查。
总的来说,孕妇在面对感染时不应盲目拒绝使用抗生素,但也不应随意自行用药。应在医生指导下,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并严格遵守医嘱。同时,孕妇还应注意增强自身免疫力,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以减少感染风险。只有这样,才能在保护自身健康的同时,也为胎儿的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