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传】朱棣驾崩于征途,若不是贴身太监马云机灵,明朝将面临一场大劫难

发布时间:2024-09-18

古时皇权社会,权力无比重要,尤其是九五之尊的权力。
无论如何,一个国家只能有一个皇帝,并且当这个皇帝顺利即位后,几乎无法轻易更替,因为这会失去民心。
正因如此,许多人在皇帝去世后,试图篡改遗诏以攫取皇位。
image 因此,自古以来,许多王朝的皇帝在意外去世时,为了让国家平稳过渡,把权力顺利移交给法定继承人,都会封锁消息。
待法定继承人顺利即位后,才将老皇帝驾崩的信息公布。
明朝的第二位皇帝朱棣,正是在北伐途中去世。
当时情况紧急,消息难以传至北京,但他的贴身太监机智地想到了一个办法,避免了明朝的灭顶之灾。
那么,这个办法是什么?
01.意外突袭,崩逝于榆木川

朱元璋半生打拼,但成为皇帝后却先后经历了马氏和长子朱标的去世,尤其是朱标的去世对明朝打击很大。
朱元璋从成为皇帝前就非常重视长子,倾注了大量心血。
image 无奈,命运终究不可违。
朱元璋接纳了现实,将次子朱允炆立为皇太子。
尽管朱允炆能力不差,但与他的几位叔叔相比,显得平庸且性格急躁。
朱元璋去世后,朱允炆开始削藩。
一开始藩王们虽然不满,但不敢反抗。
但随着削藩政策愈加严苛,湘王朱柏一家自焚,彻底激发了燕王朱棣的反叛之心。
退一步只能等死,进攻南京才有生路。
于是,朱棣在建文元年发动了靖难之役。
经过四年的拉锯战,朱棣最终胜利。
靖难结束后,为了巩固权力,朱棣在北京即位,成为明朝第三位皇帝。
天下人皆知,朱棣的皇位来得不正,由此他励精图治,想证明自己也是合格的帝王。
在国内政治上,他大展才华;在抵御外敌方面,更是多次亲征。
image 公元1424年的七月,65岁的朱棣再次率军北伐。
北元部队被逼入沙漠腹地,朱棣便率军班师回朝。
但在返回途中,他突然身体不适,太医束手无策,朱棣驾崩。
皇帝崩逝于京城之外,情况极其严峻。
虽然他有遗诏和太子,但野心家们会借机篡位。
一旦权力斗争爆发,明朝国力必将消耗,北元也会趁机进犯。
如此一来,明朝势必处于内忧外患的险境,甚至可能丢失江山。
为了避免这种局面,朱棣驾崩的消息必须封锁。
因此,随行的大臣们非常担心消息泄露,引发汉王朱高煦的叛乱。
image 朱棣去世时正值七月,尸体的味道无法掩盖。
如何隐藏尸体成为困扰众人的难题。
02.藏尸于锡,大明免浩劫

此时, 朱棣的贴身太监马云提出了一个建议:将尸体保存在锡制棺材内 ,这样不仅可以掩盖气味,也能防止尸体腐烂。
锡的熔点低,易于制作棺材。
而且士兵们随身携带的锡器可以用来制作棺材。
大臣们立即命令士兵上交锡器,制成棺材。
锡棺制作成功,不仅轻便,更是保存尸体的最佳选择。
棺材放在朱棣的步撵内,知情的大臣们按时上奏请安,将这一切秘密掩盖。
这种方法果然奏效,将朱棣驾崩的消息完全封锁。
汉王朱高煦处心积虑但仍未能得知真相,直到太子朱高炽登基称帝,他的皇位梦想彻底破灭。
image 这种封锁消息的做法并不止一次。
仁宗去世后,太子朱瞻基尚在南京,同样封锁消息,秘密迎朱瞻基回京。
如此,汉王得知消息时,朱瞻基已称帝 ,汉王再度无功而返。
虽然汉王的梦想落空,但明朝的实力得以保存。
正因其如此,仁宗和宣宗相继即位,明朝迎来了盛世“仁宣之治”,并延续多年,使明国强民富。
皇权交接时,明朝也面临内忧外患。
朱高煦虎视眈眈,如有机会必定争权夺利。
而权力斗争对王朝极为不利,因为内乱常常引起外患。
image 为了应对内忧外患,马云的计策显得尤为关键。
若没有他的建议,汉王可能会回京夺取皇位,引发明朝内乱,并招致外敌。
而即便有于谦,也未必能平息内乱并快速抵御外敌,明朝的国祚可能不会延续三百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