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6
壹
《宗旨》中提到,专心实践便能够自然而然地获得效果。
初学静坐者多面临“昏沉”和“散乱”两个问题。
解决这两种现象的关键在于调息。
“息”字由“自”和“心”构成,意味着心与息的关系密切。
如若心动,则气息随之而起。
人的念头快速产生,仿佛一瞬间便浮现妄念,相应地也会有呼吸的变化。
内心的念头如同内呼吸,而外呼吸则如声波与音响之间的联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历了数以万计的呼吸,也伴随着无数的妄念。
若这样持续下去,精神终将消耗殆尽,变得毫无生气。
倘若想完全不产生念头,那是几乎不可能的。
正如无法停止呼吸。
更可取之法在于结合心与息,通过调整二者来达到统一。
在回光时,呼吸也要随之调节。
调息的方法仿佛是耳光;回光即是用眼部,而调息则则需关注于耳。
耳光与眼光的内外对应关系,实际上是同源异名。
人类的聪明与明晰,皆为灵光之显现。
在静坐时,首先要轻垂双眼,设定一个目标,然后将杂念抛开。
倘若仅仅是放下,这通常难以做到,因此可以专注于聆听自己呼吸的声音。
务求让自己的呼吸细腻,若耳闻到呼吸声,则说明气息仍然粗糙,必须耐心将其调整得更加微细;如此反复操控,傍晚来临时,微细的气息可能会戛然停止。
此时,真正的气息会悄然而至,心的本质也会显现。
因心一细,气息自会跟进细腻;意念专注,便能调动真气;气息细微,心亦随之精细,气息专注,心神自然调动。
古人有言,定心之前需先养心,正是为了借助调息的方式来开启心的定力,这就是“纯气之守”。
贰
养生书有云:“鸡能抱卵心常听”,这不失为一绝。
母鸡孵蛋时用的是暖气,但暖气只能温暖蛋壳,无法直接进入蛋内;唯有用心引导暖气,母鸡孵蛋时心无旁骛,气态才能顺利进入内部,从而使得蛋发育出小鸡。
孵蛋期间,母鸡虽偶尔离巢,但仍侧耳倾听,心神始终未曾间断,故灵气得以滋养。
灵气的存续,源于心的去留。
在真能“死心”的情况下,元神自然会复生。
此说之“死心”,非使心枯槁,而是需心意专注、无所分散。“置心一处,无事不办。”心易走动,用气来安稳它;气易粗,需心来微细它。
如此一来,心神自然安定下来。
修炼打坐时,通常会遭遇昏沉与散乱两个问题,只需持续静坐,定能逐步改善。
散乱表示神情游离,而昏沉则是神志不清。
散乱容易疗治,而昏沉却难以医治,类似于身体上的不适,有痛感与痒感,方可对症下药;而昏沉则仿效麻木无感,处理起来不易。
散的可以聚拢,乱的也可规整;而昏沉则是阴气主导,仿佛完全失去意识。
静坐时若感到昏昏欲睡,即是昏沉现象出现。
消解昏沉的有效方法是调节息,息即是自然的呼吸;尽管此呼吸为表象,但真正的息息生于此呼吸之中。“呼为天根,吸为地根;天地合一,需调息气。”静坐之初,需先以纯气心宁静。
心为何而静?此即调息之法。
息之出入,心中自有明了,耳边不可倾听。
让呼吸未显,则气息颗粒细腻;如若耳闻,呼吸便显浮浑,气息也随之浑浊。
气若浑浊,自然会产生昏沉感,这是自然法则。
调整心神于调息上,须善于运用,做到不求太多,只需轻声聆听便可。
叁
如何自我反观?需运用眼光朝内而不望向外。
眼若不外视,自然便向内看;其实并无真正的内视之法。
若何去听?则是耳朵内听,而非外听;耳不外听,境界即无声可闻。
惟有眼耳内视、内听,则心神不但不外走,也不内驰,恰恰处于中间状态,因而将减轻昏沉。
这便是日月交精与交光之道;亦是寻求打坐时防止散乱与昏沉之法。
其实,便是炼精化气与化气养神的修炼历程。
若真感昏沉欲睡,切勿勉强打坐,宜起身活动,散步片刻,待神智恢复清明后再坐。
如清晨时分有闲暇,静坐一炷香的时间是最佳选择。
午后人事繁杂,静坐容易导致昏沉,但并非必须一炷香时间便可,循环抛开杂念,短暂高质量的静坐总会带来进步,久而久之,便可避免昏沉欲睡的现象。
此外,给大家提示,打坐修炼最佳时机为每日寅时。
因11点到1点为子时,天地初开;1点到3点为丑时,地之启幕;3点到5点为寅时,群物欣然复苏的最佳时辰。
此外,每年24个节气皆为练功的良日,此时修炼可收获更高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