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01
长期昼夜颠倒不仅让人白天昏昏欲睡,还可能增加患癌风险。《自然·通讯》杂志近期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慢性昼夜节律紊乱会通过调节肿瘤的干细胞特性和免疫微环境,导致乳腺癌转移。研究发现,昼夜节律紊乱的小鼠血糖水平明显降低,胆固醇、甘油三酯和游离脂肪酸的水平升高,肿瘤负担更重,恶性程度更高。更令人担忧的是,肺转移的概率从28%上升至52%。
面对如此严重的健康威胁,我们该如何调整作息,拯救紊乱的生物钟呢?以下是4个科学有效的建议:
很多人试图通过强制自己早睡来调整作息,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正确的做法是循序渐进地调整。例如,如果你现在凌晨3点才睡,可以先将睡眠时间提前到凌晨2点,然后每隔几天再提前15分钟。这样逐步调整,直到达到理想的睡眠时间。记住,每次调整不宜超过15分钟,否则身体难以适应。
光线是调节生物钟的重要因素。早晨起床后,尽量拉开窗帘,让阳光照射进来。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在阳光下享用早餐。晚上睡觉前,尽量避免强光刺激,可以使用遮光窗帘或戴眼罩。通过这种方式,让身体逐渐适应正常的昼夜节律。
运动对改善睡眠质量大有裨益,但要注意时间。研究表明,锻炼后人体核心温度会上升,需要4
6小时才能恢复正常。因此,建议将运动时间安排在睡前4
6小时。例如,如果你晚上10点睡觉,可以在下午4点左右运动。这样既能享受运动带来的好处,又不会影响睡眠。
睡前使用电子设备会严重影响睡眠质量。电子屏幕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让人难以入睡。建议睡前1小时远离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可以阅读纸质书籍,听轻柔的音乐,或者简单整理房间,让身心逐渐放松,为入睡做好准备。
调整作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时间和耐心。不要期望一夜之间就能改变长期形成的习惯。坚持几周后,你会发现自己白天的精神状态明显改善,工作效率提高,身体也更加健康。记住,良好的作息习惯是保持健康的基础,值得我们为之付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