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9
1986年,一部名为《血战台儿庄》的电影在香港首映 ,随即在两岸三地掀起轩然大波。 这部电影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战争片,更成为两岸关系破冰的催化剂 ,为两岸交流开启了新的篇章。
《血战台儿庄》以1938年台儿庄战役为背景,讲述了中国军队在台儿庄血战日寇的英勇事迹。影片首次客观呈现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贡献,打破了以往大陆电影对国民党“脸谱化”的形象。特别是影片中蒋介石亲自主持追悼会,面对日军轰炸临危不乱的情节,更是根据历史档案拍摄,展现了国民党高层在抗战中的正面形象。
这部电影对两岸关系的影响是深远的。 台湾“中央社”在香港的负责人谢忠侯在看完影片后,当晚就给蒋经国打电话 说:“我刚才看了中共在香港上映的一个抗战影片,讲的是国军抗战打胜仗的,名叫《血战台儿庄》,里面出现了先总统的形象,跟他们以前的影片形象不同,这次形象是正面的。” 蒋经国听后,决定观看这部影片,并请国民党中常委全体人员观看 。看完后,蒋经国表示:“从这个影片看来,大陆已经承认我们抗战了。这个影片没有往我父亲脸上抹黑。看来,大陆(对台湾)的政策有所调整,我们相应也要作些调整。”
不久后, 蒋经国决定开放国民党部队老兵回大陆探亲 ,结束了两岸长达37年的骨肉分离,揭开了两岸公开互动往来的序幕。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分管统战工作的程思远激动地说:“统战工作好几年,也抵不上一部电影的作用啊!”
《血战台儿庄》的艺术成就同样不容忽视 。影片总投资仅240万人民币,却在有限的条件下力求真实还原历史。导演杨光远和翟俊杰带领团队查阅大量史料,采访亲历者,甚至从荷兰纪录片大师伊文思那里获得了珍贵的纪录片资料。影片中的“人梯渡桥”、“运河血战”等场景,都是根据真实历史还原而来,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影片的拍摄过程也充满了艰辛 。在最后“血肉长城”的重头戏中,700多名战士在血水、城墙、工事上筑起沉默的“血肉长城”,几乎“一动不动几个小时”。导演回忆说:“这场戏拍完后,全剧组都哭了。”这种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使得《血战台儿庄》成为了一部经典之作。
《血战台儿庄》的成功,不仅在于其艺术成就和对两岸关系的影响,更在于它唤起了两岸共同的历史记忆。正如白先勇所说:“抗日战争八年,是全中国军民,牺牲惨重,抵御外侮,保卫国家的一场民族圣战,这一段20世纪的中国痛史,所有的中国人都应铭记于心,汲取教训。”
这部电影为两岸同胞找到了一个共同的语言——“爱国”。它让我们看到,尽管两岸在政治上有分歧,但在面对外侮时,中华民族始终团结一心,共同捍卫家园。这种共同的历史记忆,成为了连接两岸的重要纽带。
《血战台儿庄》的影响力至今仍在延续。它不仅是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更是两岸关系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它告诉我们,艺术作品可以跨越政治的藩篱,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在当今两岸关系面临挑战的背景下,重温这段历史,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