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不再OK:经典手势为何沦为仇恨符号?

发布时间:2024-09-19

Image

2019年9月,美国反诽谤联盟(ADL)将常用的“OK”手势列入仇恨符号数据库,引发广泛关注。这个原本表示“一切顺利”或“同意”的手势,为何会被视为种族主义的象征?

“OK”手势含义的转变始于2017年。当时,一个名为4chan的匿名网络论坛发起了一场恶作剧,声称这个手势代表“白人力量”(White Power)的缩写“WP”。起初,这只是一个玩笑,但很快就在极右翼群体中流行开来。一些白人至上主义者开始在公开场合使用这个手势,试图将其与种族主义联系起来。

转折点出现在2019年3月。新西兰克赖斯特彻奇市发生严重枪击事件,造成51人死亡。制造这起惨案的28岁澳大利亚男子布伦顿·塔兰特在出庭时公然做出“OK”手势。这一举动将这个手势与极端主义和种族仇恨紧密联系在一起,引发了公众的强烈反应。

ADL的决定并非空穴来风。该组织指出,虽然不是所有人都认为“OK”手势带有仇恨含义,但它已经被一些极右翼势力所采用。ADL首席执行官乔纳森·格林布拉特表示:“我们认为执法部门和警方需要充分认识到这些图像的含义,它们可能是社区或学校里出现仇恨主义者的第一个警告信号。”

然而,这一决定也引发了争议。许多网友认为,将一个如此普遍的手势贴上种族主义标签是过度反应。有人在社交媒体上表示:“‘OK’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标志之一,也是最好懂的词之一。你生活在怪异的世界里了。”

这场争议反映了语言符号在互联网时代的快速演变。在信息传播速度极快的今天,一个原本无害的符号可能迅速被赋予新的含义,并在特定群体中流行开来。这种变化不仅影响了符号本身的含义,还可能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保持警惕,但也要避免过度解读。正如一位网友所说:“我并不赞成这个理论,我一直在用这个手势,我的孩子们也一直在用这个手势。仅仅因为少数人出于邪恶目的,就不赞成少数代表多数。”

语言符号的演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变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开放和批判的态度,既要警惕符号被滥用,也要避免过度解读。毕竟,一个手势的意义最终还是由使用它的人来决定。在使用“OK”手势时,我们或许需要多一分谨慎,但更需要的是理性和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