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细节看人品,有这三种表现的人,不可深交

发布时间:2024-09-18

培根曾指出:“评价一个人的标准不应是其财富或身份,更不能以学识的高低来衡量,关键在于其真实的品德。”

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往往反映出他内在的品行和性格特征。

人性的微妙之处就蕴藏在这些细节之中,从生活的琐碎之处能够清晰地看出一个人的真实面貌。

在与人交往中,识别和选择朋友是一种智慧,同时也是对自我的一种保护。

如果某些人展现出以下三种特点,则不宜深交。

01
吃相不雅之人,修养缺乏

我非常认同一句话:“深邃的人生与生活的好奇心,世间万物的愉悦与悲伤,往往轻描淡写地隐藏在一茶一盏、一饭一蔬之中。”

吃饭看似是一件普通的事情,但其实承载了许多人生的哲理。

从小就接受长辈的教育,坐有坐相,吃有吃相。

每一个细微的动作、吞咽之间都要遵循规矩,端坐身形,怀有敬畏与感恩之心,珍惜食物,动作温柔,捧碗持筷皆有礼仪,盛饭夹菜更需规范。

无论食物的滋味如何,安然入腹是对大自然与劳动者的尊重。

饭桌虽小,却可从中窥见一个人的品格,一个有道德的吃相,背后常常伴随着高尚的人格。

作家池莉曾分享自己在一次笔会上遇到崇拜已久的名家,原本想借此机会交流,但聚餐时对方的表现却令人失望,盛菜大堆,高谈阔论,结果离去时留下满桌狼藉。

饭后,池莉不仅失去了进一步交流的兴趣,连对方的作品也不愿再看了。

一场饭局,不仅展现了一个人的修养层次,更是识人辨人的最佳场所。

林清玄在书中说过:“人总会选择自己喜欢的事物,这些偏好与其性格与本质十分接近,因此可以从一个人的饮食中看出他的品格。”

一个人的吃相恰恰代表了他的教养。

餐桌礼仪绝不可忽视,它是你最放松、真实状态的表现,也是别人观察你的有效途径。

吃相是你的名片,透过吃相,这个人的真实面貌往往可以清晰可见。

“吃饭时应珍惜两样:第一是食物,第二是吃相,因为这两样都能反映出你的生命。”

挑挑拣拣、不顾他人的吃相常常暗示着自私,而面对利益时更会毫不留情地占为己有;

有些人对服务员颐指气使,菜肴上迟了就滔滔不绝地抱怨,那么这样的人平日里也惯于攀高踩低。

你的不经意的言行举止,暴露了你的生活态度和人品修养。

吃相即是你的品相,吃相好的人,心中有他人,人品也定不会差,举手投足间会让他人感到舒适。

02
不愿吃亏的人,格局狭小

《围炉夜话》中提到:“只知吃亏,乃处世良方。”

在为人处事上,抱持宁愿吃亏的态度才是最佳的处世之道。

凡事只想占便宜、获取利益,人际关系上自然难以立足。

愿意吃亏并非懦弱,能忍耐损失和气愤,反而是识大体的表现,这样的人宽厚大度,能够成就大事,任何人都能与之良好相处。

我有位朋友是石材厂老板,他文化水平不高,也没有背景,但生意却始终很好,订单源源不断。

他的秘诀在于,无论与怎样的合作者分享利益时,他总是占小头,把大头留给对方。

结果是,凡与他合作的人都愿意继续携手,而且还向他推荐朋友。

随着朋友的增加,以及口碑的传播,他的资源越来越丰富,生意也愈加兴隆。

表面看来,他似乎只取得小利,而实际上他在为自己搭建持久的合作链接,期待未来走上更宽阔的道路,从长远看,他才是真正的赢家。

在现实生活中,人人趋利避害,能主动吃亏的人却寥寥可数。

如果你能够吃亏,在物质利益上毫不计较,目光放长远,虽然意味着短期内的放弃,实则所获颇丰。

懂得吃亏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人格魅力,在人际交往中,能以退为进,礼让他人,终会赢得尊重,时间久了自然会有所回报。

弘一法师曾说:“得到小气,不至于遭受大气;吃了小亏,不至于受大亏。”

对他人慷慨,必能赢得尊敬;对他人吝啬,则只会招致厌弃。

贪婪的人,总是费尽心思算计别人,见利益就贪婪,见便宜就占,哪怕是微薄的小利,亦是心动手痒,绝不放过,一旦吃亏,便会愁肠百结,捶胸顿足。

在利益面前,若只看自身而忽略他人,这样的人自私自利,难以与人建立良好合作,最终受伤害的,只能是自己。

一个睿智通达者,正是在不断遭受亏损中渐渐成熟与成长。

愿意吃亏的人,实际上是在为自己铺路搭桥,在不断循环往复中,总会有人在未来帮助你建设更宽畅的道路。

03
言而无信之人,不可靠

马云曾说过:“诚信绝非一种推销方式,更非空泛的理论,它是实实在在的言出必行,点点滴滴的细节。”

诚信被视为未来商业时代的通行证,是选择合作的重要标准,更是建立信任关系的重要证明。

言必信、行必果,是立身处世之根本。

一言既出,就要信守承诺,若无法做到之事,切勿轻易许诺,否則不仅令自己失面子,也会失去他人信任。

许多朋友都耳闻“狼来了”的故事,虽然是教育孩子的案例,却也提醒成年人警觉,切忌在前行的途中失去初心,忘却根本。

有些人对自己曾说过的话毫无责任可言,嘴唇轻轻一碰,说出来容易,失去也简单。

言辞如枝叶,行动如果实;所说之言便是你的态度的体现。

如果你总是承诺落空,久而久之,朋友们会认定你是不值得信赖之人,不愿与你共事,在道德层面上就已经失去了重要一局,未来的道路也会愈发窄小。

没有诚信,犹如朽木难雕,难成大器。

同学小李曾成立装修队,初期为了拉拢客户,他在亲戚朋友间大肆宣传,打着诚实守信的旗帜,声称会信守承诺,任何问题都会负责。

起初,几位亲友因信任与他签订了装修协议。

可随着装修的深入,问题不断浮现,他们发现小李找的工人并不专业,地面渗水、墙皮脱落等问题频繁出现。

亲戚找到小李要求说法,起初小李还信心满满地承诺,表示让他们耐心等待消息。

然而,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始终不见小李的身影,之后再打电话,电话也不接了。

亲戚们怒火中烧,认为被小李欺骗,遂在亲友圈内声讨他。

这下小李的名声尽毁,他在亲朋好友中灰头土脸,生意也无法继续,既失去面子又失去生计。

木心说道:“背信的行为,通常会以损害他人为评判标准,却忽视了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已先损害自己,损害他人后又继续伤害自己。”

失去信任的人,一旦被贴上标签,可能带来的是毁灭性的后果。

而守信的人,则会为自己树立标杆,形成可靠的形象,赢得他人的信任并获得更多有利资源,忠于自己,自然不会对他人施以欺诈。

松下幸之助说:“ 信用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同时也是一种无形的财富。

诚实说话、做诚实之事、做诚实之人,才是明智之举,也将使自己的生活走得更加稳健、坦荡,成为评价一个人品德与行为的标准。

04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除了考量其在重大事件中的能力外,更要关注日常细微之处的言行。

有修养的人,餐桌礼仪得体,会顾及他人,心中时刻有他人;

擅长吃亏的人,做事有格局,懂得隐忍;

守信的人以诚待人,谦和有礼。

以这三者为基石,能更快看清一个人。

识人是一项能力,尽早将损友剔除,能够规避风险与无谓的消耗。

愿你在筛选的过程中,与良友同行,持续修身齐家,成为更优秀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