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8
导读
:我国的行政层级如同一个金字塔,不同政府层级上的部门有不同的称呼。
例如,中央的财政部门称为财政部,省级为财政厅,地市级则为财政局(副省级城市的市直部门虽然是副厅级,但为了区分省厅,也称为财政局)。
不同层级的单位接受本级政府的指挥,同时在业务上受上级部门指导。
简单来说,财政局接受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其升迁和人事任命由市委市政府决定,财政厅则只是在业务上对下级财政进行指导,控制力和影响较市政府弱很多(公检法、税务等垂管部门除外)。
本文以普通地市为例,地市为厅级行政级别,市委市政府为正厅级干部,下设市级部门和区县为正处级单位,其一把手为处级,中层干部多为科级。
TOP 1 市委(市政府)办公室
这两个部门名义不同但性质相同,其科长分别是市委书记和市长的秘书及身边工作人员,即我们在各种小说中常见的二号首长。
市委办公室和市政府办公室下设多个秘书科,从一秘、二秘到六秘、七秘都有,分别对应不同的市领导和办公厅内部分工。
但最引人注目的一定是一秘,因为他们服务于主要领导,地位自然不同。
仕途中,委办人员在所有部门中遥遥领先,如果他们自称第二,没有部门敢称第一。
大秘们通常随着书记或市长调动而获得一个不错的去向,如区县一二把手或市直部门的领导职位。
但这种高处不胜寒的岗位也意味着付出极大的劳累和牺牲,所有领导讲话稿、几十上百家单位的公文往来、主要领导的电话、职务和姓名都要了如指掌。
领导休息了你还要继续工作,工作强度可以说不亚于996,甚至007都是家常便饭。
总之,一切为了工作,一切为了出彩。
TOP 2 市委组织部
这个部门主要负责体制内的人事工作,其核心科室有干部一科、干部二科、干部五科等。
此外,机构改革后原由人社部门承担的公务员管理职能也全部转至组织部管理,就连机构编制部门也成了组织部管理的机构。
这意味着所有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从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到普通办事员、科员,都是由组织部全方位管理,包括机构设置、编制约束、人员调配、领导职数设定与配备等各方面。
从提拔干部程序看来,大多数组织部工作人员包括科长在内基本没有话语权,他们只是认真执行上级的“组织”意图至于“组织”怎么考虑那是绝对的秘密。
不过在干部提拔信息掌握和相关故事方面,组织部依然拥有绝对话语权。
组织部的奥妙在于,虽然提拔一个人不是其说了算,但如果想在简历中突出某些缺陷从而让领导产生顾虑,这很容易做到,因此组织部的人员地位仅次于办公室。
TOP 3 发改委
体制内有句行话:要资金不如要项目,要项目不如要政策。
因为很多时候有钱办不成的事太多了,如投资立项、用地审批、选址规划等都不是钱能解决的。
而发改委则集资金、项目、政策于一身,宛如一个小政府。
例如某开发商想开发楼盘,首先需要去发改委备案,更大一些的工业项目需要发改委核准,如果这一关过不了,后面的工作也就别忙了。
发改委负责政府投资项目的工程评估和规划,跟踪并确定资金到位情况等。
发改委一直是腐败的高发区,某时间节点落马的上亿资金中一半以上出自发改。
发改委的权力和仕途出路都很广,无论是地方大员还是实职市直都不愁发展。
TOP 4 财政局
被誉为“财神爷”的财政局,在体制和业界内都被认为是实权部门。
除了签字权的最大体现外,掌管人、财、物的实际操作权也是实权的表现。
财政局的核心科室是预算科和国库科,前者管理支出,后者管理收入,其中以预算科的权力最大。
虽然制度上资金审批和拨付需要集体决策,或者由局长、副局长签字(特别小的资金科长可以签),大部分工作人员只是按章办事。
但是,在具体操作上,各单位的开支申请首先要经预算科审核,不合格就会被打回重填。
审核通过后什么时候递交给副局长或局长,副局长或局长签字后什么时候拨付,是快还是慢,都要看他们的工作效率(或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