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8
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血脂管理中的两个重要指标。近年来,关于哪个指标更能准确预测心血管疾病风险,以及哪个应该是血脂干预的主要靶点,一直是医学界讨论的热点话题。
非HDL-C是指除高密度脂蛋白以外其他脂蛋白中含有胆固醇的总和,主要包括LDL-C和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其中LDL-C占70%以上。相比之下,LDL-C仅指低密度脂蛋白中的胆固醇含量。两者在预测心血管疾病风险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研究表明,非HDL-C在Ⅱa型、Ⅱb型及Ⅳ型高脂蛋白血症合并的冠心病中均具有诊断意义,而LDL-C仅在Ⅱa型及Ⅱb型合并的冠心病中有诊断意义。这意味着非HDL-C可能比LDL-C更能全面反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此外,非HDL-C还被证明是心血管疾病危险度的一个有力预测因素,可以预测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然而,2024年发布的《中国血脂管理指南(基层版)》仍然推荐将LDL-C作为血脂干预的首要靶点。指南指出,LDL-C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致病性危险因素,应根据ASCVD危险分层确定其目标值。同时,指南也提到,在LDL-C达标后,非HDL-C可以作为次要干预靶点。
这一推荐基于多项随机临床试验的结果,这些研究表明,使用他汀类药物、胆固醇吸收抑制剂和PCSK9抑制剂等降脂药物,可以使LDL-C水平降低30%~85%,且LDL-C的绝对降幅与ASCVD发生率、致残率和死亡率的下降呈线性正相关。
值得注意的是,最新的研究进展显示,通过联合使用多种降脂药物,可以实现LDL-C水平的大幅降低。例如,使用PCSK9抑制剂治疗,患者LDL-C降幅可以达到50%~70%。这为血脂异常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尽管如此,血脂管理不应仅仅关注单一指标。《社区成人血脂异常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强调,生活方式干预是降脂治疗的基础,包括合理饮食、适度锻炼、控制体重、戒烟、限酒等。在药物治疗方面,除了降胆固醇药物,对于甘油三酯升高的患者,还应考虑使用贝特类药物或高纯度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制剂。
总的来说,非HDL-C和LDL-C在血脂管理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LDL-C作为首要干预靶点,其水平的降低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降低直接相关。非HDL-C则提供了更全面的血脂状况信息,特别是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可能比LDL-C更具预测价值。因此,在实际临床实践中,医生应该综合考虑这两个指标,制定个性化的血脂管理方案。同时,不应忽视生活方式干预的重要性,这是降低血脂、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