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热”现象揭秘:商业化浪潮下的佛系财富 近年来,

发布时间:2024-09-02

Image

近年来,“寺庙热”现象持续升温,背后折射出一股强劲的商业化浪潮。携程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寺庙相关景区门票订单量同比增长达310%。这一惊人增长背后,是寺庙在门票、香火、文创产品等多个领域的全面商业化探索。

寺庙的商业化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是门票收入,如普陀山的大门票就要220元,峨眉山纯门票也要160元。其次是香火收入,普陀山的子公司吉祥香业2019年光香火销售收入就有3200万元。此外,寺庙还通过文创产品、新媒体运营等方式拓展收入来源。杭州灵隐寺特产的陈皮酱油,定价58元的销量有5.6万+,收入超过320万。五台山卖的酒年产值超过千万元。在新媒体方面,抖音快手上的“佛门男团”如释延高、释延钦等,通过展示寺庙生活和练功日常,收获了上百万粉丝。

寺庙商业化的经济效应显而易见。据相关研究机构测算,至2025年,我国的寺庙经济市场规模有望突破千亿元大关。然而,商业化也引发了不少争议。有人担心过度商业化会损害寺庙的宗教本质,有人质疑寺庙的巨额收入去向。2017年,国家宗教局联合多部门下发《关于进一步治理佛教道教商业化问题的若干意见》,对寺庙商业化提出了具体规定与明确要求。

面对商业化大潮,如何在保持宗教本质和适应现代社会之间寻求平衡,成为寺庙面临的重要课题。一些寺庙通过成立基金会等方式进行业务多元化发展。如上海玉佛寺2009年启动的“玉佛禅寺觉群大学生创业基金”项目,以贴息贷款形式资助创业实体或毕业生,其中就包括后来知名的“饿了么”。截至2020年,该基金累计资助项目219个,资助总额2088万元。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楼宇烈指出,佛教道教不反对正常商业活动,但不能将商业化现象与宗教信仰混淆,更不能打着佛教道教的旗号从事商业活动。这一观点道出了寺庙商业化的核心问题:如何在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同时,保持宗教的纯粹性。

未来,寺庙商业化的发展趋势可能是:一方面继续拓展多元化收入来源,如新媒体运营、文创产品开发等;另一方面加强对宗教本质的坚守,通过公益慈善等方式回馈社会。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平衡商业化与宗教本质,如何在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同时保持寺庙的神圣性,将是寺庙管理者需要持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