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年前的今天,世卫组织宣布同性恋不再是病

发布时间:2024-09-18

Image

1990年5月17日,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宣布将“同性恋”从精神病名册中剔除。这一决定标志着同性恋去病化的历史性时刻,为全球LGBT群体争取平等权利迈出了重要一步。

同性恋去病化的历程漫长而艰难。 早在1973年,美国精神病学会就将同性恋从《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中删除。但直到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才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了这一进步。这一决定不仅具有重要的医学意义,更是人权和性别平等运动的重大胜利。

32年过去了,社会对同性恋群体的态度发生了显著变化。根据《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 58.4%的受访者认为“同性恋是个人的事,他人不应该指责”。 虽然这一比例仍然较高,但与2005年的调查数据相比,公众对同性恋的包容度已提升了7.9%。值得注意的是,互联网的普及极大地促进了人们对LGBT议题的理解和接受。调查显示,以互联网为主要信息来源的人群对同性恋群体的包容程度最高。

然而,同性恋去病化的工作远未完成。2016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的报告显示, 仍有2.3%的受访者认为“同性恋不正常,需要被矫正”。 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LGBT群体内部成员也持有这种观点。更严重的是, 以改变性取向为目标的“扭转治疗”仍在一些医疗机构中使用。 《中国性科学》的一项研究发现,36.2%的调查对象支持扭转治疗,甚至有73位精神医师和心理咨询师曾对LGBT群体进行过此类治疗,采用的方法包括厌恶想象、电击、催吐药物等极端手段。

这些现象反映出,尽管医学界早已不再将同性恋视为疾病,但社会上仍存在对LGBT群体的偏见和歧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报告指出, 超过一半的LGBT群体表示曾因性倾向问题受到家人的歧视。 在家庭、学校、职场等日常生活中,他们常常面临言语攻击、要求改变言行举止等不公平对待,甚至遭遇肢体暴力。

同性恋去病化32年来,我们取得了显著进步,但挑战依然严峻。 消除对LGBT群体的偏见和歧视,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正如“国际不再恐同日”的设立初衷,我们需要持续开展教育、宣传和倡导活动,唤醒人们对LGBT群体权益的关注,推动建立一个更加包容、平等的社会环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同性恋去病化的初衷,让每个人都能自由地爱与被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