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在隆兴寺内,发现抱厦有三处“妙”用,古代匠人真的聪明

发布时间:2024-09-18

Image

1933年4月,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慕名前往河北正定县隆兴寺考察。在这座始建于隋朝开皇六年(公元586年)的千年古刹中,梁思成发现了令他惊叹不已的建筑奇观——摩尼殿的抱厦设计。

抱厦,这一源自隋唐时期的建筑形式,在宋代曾风行一时,后因建造工艺复杂而逐渐没落。据《营造法式》记载,抱厦是指在原建筑之前或之后接建出来的小房子。在主建筑之一侧突出1间(或3间),由两个歇山顶(宋称九脊殿)丁字相交,插入部分即为抱厦。十字相交的则称为十字脊。隆兴寺摩尼殿的抱厦设计,正是这种罕见建筑形式的完美体现。

梁思成在深入研究后,发现了抱厦在摩尼殿中的三个巧妙用途:

首先,抱厦显著提升了殿内的采光效果。摩尼殿的四个抱厦如同四个采光通道,不仅增加了自然光的进入,还在抱厦顶部设计了一圈隐蔽的开口,进一步增强了采光效果。在没有电灯的年代,这一设计使得摩尼殿即使在阴暗天气也能保持明亮,既节省了照明成本,又为信徒创造了舒适的参拜环境。

其次,抱厦巧妙地增强了摩尼殿的威严气氛。殿内供奉的五尊金装彩塑佛像,特别是正中的释迦牟尼佛坐像,通过抱厦的设计得以更好地展示。当信徒进入抱厦,抬头即可直视佛像面部,光线恰好照亮佛像,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氛围,增强了信徒的敬畏之心。

最后,抱厦极大地提升了摩尼殿的建筑美感。梁思成在绘制结构图时尝试去掉抱厦,发现整体效果大打折扣。抱厦不仅使摩尼殿与其他殿宇和谐共存,更成为整个隆兴寺建筑群中的一大亮点,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天人合一”的美学理念。

隆兴寺的抱厦设计,不仅展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追求。它将实用性、艺术性和精神寄托巧妙结合,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和之美”的理念。梁思成的这一发现,不仅丰富了我们对中国古建筑的认识,也为中国古建筑的保护和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像隆兴寺这样的古建筑群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梁思成的发现提醒我们,每一处古建筑都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蕴含着先人的智慧和匠心。保护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是为了传承历史,更是为了启迪未来。让我们共同努力,守护这些承载着中华民族记忆的建筑瑰宝,让它们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