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8
乌江,江水浩浩东流。
一位老者手持竹篙撑着小船,等待项羽渡河。
“ 项王,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老者劝道。
项羽回应道:“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
项羽嘴角露出一丝苦笑,心中充满无限愧疚。
想当年率领江东八千子弟逐鹿中原,何其威武,而今只剩一人,如何有脸见江东父老?
“ 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 ”。
项羽怒斥上天不公,挥剑自刎。
这是公元前202年,一代霸王就此陨落,年仅三十岁。
项羽抱怨上天的不公,司马迁讥笑道,“
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
这里的“觉寤”不是指睡醒,而是指醒悟,对过失有所认识。
“
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
”,项羽没有任何实际根据,凭势崛起于平民中,三年内率领各路诸侯灭秦,分封诸侯。
司马迁在《项羽本纪》末尾,对项羽灭秦给予了肯定。
其中“陇亩”二字解释为田野,指项羽出身平民。
然而,这与《项羽本纪》开篇所说的“
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相悖。
司马迁介绍项羽出身将门世家,怎么可能是平民呢?他能详细介绍项羽的出生地、叔父、祖父,却唯独没提到父母。
相比出身“陇亩”的刘邦,司马迁如此记述: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父曰太公,母曰刘媪。” 刘邦父母务农出身,没有正式名字,仍可追溯源头。
而项羽的生身父母成了历史之谜,这意味着什么呢?大概率项羽是项梁捡来的孩子!
小编之所以有此判断,是根据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述推断而来。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
项羽少年时,项梁悉心教导。
教他读书识字,但没多久项羽就不学了;又教他学剑,学了不久也不学了。
项梁为此特别生气。
但项羽强辩道:“读书识字只能记姓名,学剑只能对敌一人,若学,要学万人敌。” 项羽有此志向,项梁自然高兴,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 。
“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
项羽对兵法很感兴趣,但只学了一些皮毛,却不深入研究揣摩。
因此,项羽给人感觉志大才疏,文不成武不就,是个半吊子。
项羽从小的教育既非私塾也非学堂。
相比之下,将门之后的项羽不如“陇亩”的刘邦,
“及高祖、卢绾壮,俱学书,又相爱也。”
(《卢绾列传》)刘邦不仅上过正规学堂,还有交好的同学。
回想项羽的教育,大概是项梁亲自授课,教学质量差,氛围不佳,最终项羽不爱学习。
为何如此说呢?
项梁毕竟为社会不良青年,多次惹事生非。
“项梁尝有栎阳逮”
,按照《史记索隐》注释,“逮”意为有罪相连及,指因犯罪受牵连被栎阳通缉。
后来,通过蕲县狱吏曹咎调解,曹咎写信给栎阳狱吏司马欣,了结了此事。
“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
。
事后项梁再次冲动杀人,与项羽跑到吴中避仇。
项羽跟随项梁四处逃亡,怎能安心学习?项梁既多次犯罪,为何非要带着项羽逃亡?此举难道不担心威胁项羽的安全?还有同为项氏子弟的项伯是否也在被通缉之列?
这些疑问再次聚焦项羽的身世:若他为项氏血脉,项梁完全可托付亲族或兄弟,譬如项伯。
然而项梁并未如此,推断项羽为他收养的孩子。
“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季父”根据伯、仲、叔、季排序,是最小的叔叔。
项梁是项羽的小叔叔,其父项燕被秦将王翦所杀。
“杀父之仇不共戴天”
,伍子胥忍辱负重二十多年为报杀父之仇。
但司马迁记录中,项羽对王翦及后代未有仇恨。
“初起时,年二十四”
,项羽起兵反秦时已二十四岁。
项羽于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起兵,秦始皇在位三十七年,推算项羽生于秦始皇十五年(公元前232年)。
王翦受命率六十万秦军攻楚,
“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
,是秦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
项燕被害时项羽已九岁,这恰恨易生之龄。
但项燕之死似未在项羽心中留下伤痕。
当然,关于项燕之死有争议。《秦始皇本纪》中记:
“破荆军,昌平君死,项燕遂自杀”
;而《项羽本纪》、《白起王翦列传》中,项燕被王翦所杀。
项燕之死存在差异。《史记索隐》注释为楚军被围困,项燕被逼自杀。
即便如此,项燕之死归咎于王翦。
项羽为何不仇恨王翦呢?
“秦二世之时,王翦及其子贲皆已死” ,项羽会否报复王翦孙子秦将王离呢?
“独项羽怨秦破项梁军”
,项羽怨秦军打败项梁,攻城后“
无遗类,皆坑之
”。
“项羽救赵,击秦军,果虏王离”
,项羽巨鹿之战战胜秦军,接受王离投降。
项羽杀伐无情,为报项梁之仇“
诸所过无不残灭
”,但经历“九战”攻克巨鹿,居然接受王离降。
项羽脾气转变大,况且王离祖父是项燕之死罪魁。
项羽为报养育之恩可残灭秦军,却对杀祖之孙王离无仇恨,岂非奇怪?这说明项羽与项梁情如父子,但与项燕无祖孙情,推测项羽为收养。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按照《史记索隐》注释:项伯名缠,字伯,刘邦后封其为射阳侯。
项伯被任命为楚丞相,地位极高。
司马迁称项伯与项梁同为项羽“季父”,两人为小叔叔,可能为堂兄弟或亲兄弟,但都是小叔叔。
然而,项伯对项羽不甚亲近。
“沛公已破咸阳,项羽大怒”
,公元前207年,刘邦攻下咸阳城,项羽极怒。
“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灞上”
,两军实力悬殊。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项羽令犒士准与刘邦开战。
当晚,项伯竟背叛项羽。
鸿门宴前夕,楚汉敌对一触即发,项伯却消除安全隐患。
按照司马迁,项伯为保全张良,“
素善留侯张良
”,
“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
项伯将项羽计划泄露,有了刘邦赴鸿门宴。
项伯离开汉军时提醒刘邦,
“旦日不可不早自来谢项王。”
项伯连夜返楚营,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
项伯不仅为说客,将刘邦虚伪话详细转达,还劝项羽勿杀刘邦,
“不如因善遇之”
。
项伯劝说虽不能彻底消项羽怒,至少有所缓和。
鸿门宴上,范增多次使眼色让项羽决意杀刘邦,项羽“
默然不应
”。
“范增起,出召项庄”
。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是早预设环节。
项伯拔剑与项庄对舞,常以身如鸟翅般保护刘邦。
战前泄情,鸿门宴多次干扰,多次背叛,项伯所为恐非仅为联姻。
而项羽非项氏血脉是关键。
项羽屠咸阳杀子婴,一把火烧秦王宫,秦朝灭亡。
“项王欲自王,先王诸将相” ,项羽想自封王,于是先封各路诸侯将相。
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汉王刘邦,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西魏王魏豹,河南王申阳,韩王韩成,殷王司马昂,代王赵歇,常山王张耳,九江王黥布,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敖,辽东王韩广,燕王臧荼,胶东王田谶,齐王田都,济北王田安。
按照楚怀王约定,刘邦率先入关中,应封为关中王,但项羽将刘邦逐出关中至巴蜀。
项羽分封不公埋下最终覆灭隐患:
一、项羽分封诸将反秦功劳看似公正却不公平。
“项羽为天下宰不平”
,田荣率先反楚。
二、项羽分封为立权威,将相各自称王,与西楚霸王平起平坐,调令难行。
项羽平定齐国乱,“
征兵九江王(黥)布,布称疾不往,使将数千人行
”。
三、项羽分封与将领关系亲疏有关。
司马欣被封为塞王,只因“
长史欣者,故为栎阳狱掾,有德于项梁
”;曹咎封为海春侯并任大司马,皆因对项梁有恩。
司马欣、曹咎两个草包成为项羽溃败关键。
四、项羽分封天下,过度照顾各方利益,反伤己利益。
公元前202年,项羽自刎乌江,刘邦称帝,
“乃封项伯为射阳侯。桃侯、平皋侯、玄武侯皆项氏,赐姓刘。”
桃侯为项襄,平皋侯为项佗……这些项氏子弟都投刘邦。
项羽分封众将,却未封自家子弟,难怪最后孤身渡乌江。
信任曾有恩于项梁的司马欣、曹咎,却未对项氏子弟分封,厚此薄彼,难道意味远近亲疏?
如此看来,项羽清楚自己为项梁逃亡时收养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