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6
2021年11月25日早晨,厦门的天空出现了一幕令人惊叹的景象:一条清晰的分界线将天空一分为二,一边是厚厚的云层,另一边则是晴朗的蓝天。这种被称为“一线天”的现象,引发了市民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气象专家解释,这种现象的形成主要是由于高空中存在不同方向、不同水汽含量的气流,从而引起了风切变,造成了完全不一样的“两边天”。具体来说,一边是云层较厚的蔽光性高积云,湿度大;另一边则是云少的絮状高积云,湿度小。两方“阵营”相互挤压,便形成了这种神奇的天象。
然而,这种看似奇特的现象在历史上却常常被误解。例如,有人将其与所谓的“地震云”联系起来,认为它是地震的前兆。这种观点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中国古籍,其中就有“昼中或日落之后,天际晴朗,而有细云如一线,甚长,震兆也”的记载。1935年我国宁夏的隆德县《重修隆德县志》中也有类似记载。
事实上,“地震云”并不是科学意义上的地震前兆,不能依据它来预测地震。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的研究指出,所谓的“地震云”在云的科学分类中都有对应种属,而且很常见,比如“条带状地震云”,其实是荚状层积云或者荚状高积云;“辐射状地震云”,其实是辐辏状高积云;“条纹状地震云”,其实是波状高层云。
那么,为什么人们会对这类自然现象产生恐惧或联想呢?这可能源于人类对未知事物的本能反应,以及对自然灾害的恐惧。正如《从气象角度谈“地震云”》一文中所说:“由于地震造成的灾害几乎是毁灭性的,人们期望找到地震预测预报的‘突破口’,能够在震前作出预测预报,从而躲避地震灾害。”
然而,这种将自然现象与灾难联系起来的做法,不仅没有科学依据,还可能导致不必要的恐慌。因此,我们需要提高科学素养,以理性的态度看待自然现象。正如一位气象专家所说:“无论是江苏出现的‘阴阳一线天’还是‘棋盘天’,亦或是其他可能出现的各种天象,这些都是大自然的神奇‘风云变幻’,不用过于惊讶。大部分时候,人类之所以觉得害怕,更多因素其实在于对它的未知性。”
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我们更应该相信科学,而不是迷信。只有不断提高科学素养,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大自然的神奇,而不是被它所恐惧。让我们以开放、理性的态度面对自然,用科学的眼光去探索和解释世界,这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方向。